试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竞争法 >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 > 反不正当竞争法法规法律知识

试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9-15

 
71347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的界定存在争议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2款的规定,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第3款进一步明确经营者的定义,包括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的界定存在争议

然而,在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实施主体存在许多争议。这主要源于对经营者的内涵和外延的不同理解,导致对于那些实质上违背商业道德、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未能受到应有的制裁,从而削弱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作用。

立法宗旨是认识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的依据

本文认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的认识应该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宗旨来进行考察。

我国立法对经营者的规定评价

根据我国立法规定,经营者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征:一是行为特征,即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二是主体特征,即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这包括各种企业法人、公司、合伙、个人独资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等。

学界多数人认为,这一规定不应仅限于狭义的经营者概念。首先,不正当竞争行为本身并不限于经营者,例如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限制竞争行为被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而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并不能被理解为经营者。

另外,《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3款规定,第三人明知或应知他人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这里并没有对第三人进行限定,可以理解为非经营者的个人、单位和组织。

因此,立法规定本身存在自相矛盾,显得不够严谨。尽管政府的限制竞争行为属于行政垄断行为,在竞争法理论上与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有很大区别,但由于我国将这两部分规定合并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等到我国的《反垄断法》颁布后,限制竞争行为将不再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范。

因此,以经营者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的理由似乎并不充分。

非经营者也应受到不正当竞争法的制裁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与其他经营者串通,侵害同业竞争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在产品质量评比中,主管机关的负责人员收取好处后给予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优质奖,而本应获得奖励的企业未能得到应有的荣誉,这种行贿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毫无疑问,与之共谋的主管部门也不应逃避法律责任,尽管他们不是经营者。

此外,在实践中也存在大量非经营者实施的影响竞争秩序的行为。例如,职工为泄私愤而披露所在企业的商业秘密,虽然职工本身既不是为了营利,也不是为了与企业竞争,但他们的行为破坏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后果与其他经营者侵犯商业秘密的情况相似,仅仅因身份不同而承担不同责任显然是不合理的。

此外,集体跳槽现象也是实践中常见的非经营者行为。如果集体跳槽者在离职时泄露了原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列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即使他们未带走商业秘密,但是在集体跳槽中起到积极策划作用,挖走竞争对手的关键人才,使竞争对手的业务运行陷入困境,以此击垮对手。在这种情况下,挖人的竞争企业和集体跳槽者共同实施了不正当竞争行为,但集体跳槽者并不能被称为经营者,难道就不能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其制裁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同样,在新闻报道中,如果记者因失误或受竞争企业指使报道失实,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损害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记者也不应以非经营者身份逃避不正当竞争法的制裁。

延伸阅读
  1. 工商总局:允许不违规搭售但不得损害消费者权益
  2. 云南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
  3. 贵州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
  4. 不正当竞争行为怎么界定
  5. 商业诋毁行为会面临哪些法律责任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热门知识

  1. 商标侵权中的“反向假冒”的法律规制
  2. 分析有奖销售与有奖募捐的区别具体在哪里
  3.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有受害人吗
  4.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获利100万如何处罚
  5. 组织领导传销属于哪种类型犯罪
  6. 传销的查处举报机关有哪些
  7. 反不正当竞争法:鼓励保护市场竞争加强互联网领域规制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