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7-21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规定,保密措施必须能够体现持有人对保护权利的主观意愿,并且这种意愿必须能够被相关人员感知和识别。法院认为,保密措施的合理性是指权利人采取的保密措施能够使义务人明确知悉权利人有保密的意图。对于合理的保密措施,权利人必须提出保密要求,并且员工或相关人员知道或应当知道存在商业秘密。
在实际案例中,法院驳回了某公司关于商业秘密的请求,理由是该公司既没有将涉及的客户名单作为商业秘密保护的主观意识,也没有通过保密措施将该经营信息控制起来成为独占状态。在另一案例中,由于公司未适当提示其提供给其他公司的产品中是否含有技术秘密,并且在纠纷发生之前未采取其他适当措施来保守相关技术信息不被他人掌握或披露,法院认为该公司的保密措施不具备合理性。
虽然保密措施作为一种权利保护的主观标准,但是它必须通过外部可以感知的客观行为来证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第3款规定了一些保密措施,如限定涉密信息的知悉范围、对涉密信息载体采取加锁等防范措施、在涉密信息的载体上标有保密标志、采用密码或代码等、签订保密协议、对涉密场所限制来访者或提出保密要求等。这些保密措施足以防止信息泄露,证明了持有人采取了保密措施。
在一起案例中,法院进一步揭示了保密措施的本质,即商业秘密权利人主观上具有将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作为商业秘密保护的意愿,客观上也采取了相应的保密措施,通过保密措施将其信息控制起来,使其不为公众所知悉。
保密措施的合理性要求顾及保密事项的商业价值,同时不能导致过高的保密成本。保密措施的合理性也不能仅以信息是否被泄露为判断依据,过于严密的措施并不可取。保密措施必须为保密相对人所认识到。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强调对个案特定情节的分析和把握,对保密措施的合理性进行相对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