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2-08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二款的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行为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以竞争为目的,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道德,损害或足以损害国家、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竞争秩序的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三款规定,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市场竞争为目的。这是区别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其他一般侵权行为的重要标志。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行为人在竞争关系中,损害或排挤竞争对手,以获取市场竞争机会。
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如果经营者以欺骗、假冒、利诱和妨碍的手段,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利益,获取市场竞争机会,则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多方利益。首先,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其他诚实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占有市场资源,侵犯公平竞争权、自主营销权、专用权、荣誉权等权益。其次,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消费者的权益,直接或间接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最后,不正当竞争行为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违背商业道德,通过消极落后、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来抢占市场、谋取利益,导致市场价格异常波动,供求关系扭曲,破坏健康的市场机制的形成。
利诱性销售是指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以特定利益之给付为“诱饵”诱使购买者优先选择购买其商品或服务的营销方式。不正当利诱性销售行为特指经营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或违背商业惯例,不正当影响最终消费者购物决策,并使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受到破坏或有受到破坏的现实危险的利诱性销售行为。
欺骗利诱性销售行为是指经营者以实际上不存在的利益作为诱饵来诱使消费者优先选择购买其商品或服务。消费者为了追求所谓的“既得利益”,被表面上的利益所迷惑,从而作出了不适当的购买决策。
推销质次价高商品的利诱性销售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了处理滞销的质次价高商品,以其他额外利益来转移消费者的注意力。经营者通过诱人的额外利益,使消费者忽视了商品的关键性因素,如品质和价格,从而被迷惑而作出购买决策。
巨额利诱性销售行为是指企业为排挤竞争对手,扩大自己商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在出售自己商品或服务时附以额外的巨额利益,从而诱导、影响、干扰消费者优先选择购买其商品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