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3-07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是调整市场竞争关系的两项法律,它们在立法思想、调整角度及调整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将对两者进行比较,并探讨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思路。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市场竞争给予经营者压力和动力,促进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当垄断、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会损害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的利益,破坏市场秩序,阻碍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竞争法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两部分。根据立法模式的不同,竞争法可分为分立式、统一式和混合式三种。
分立式竞争法模式是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分别立法的模式。德国和日本是采用这种模式的典型国家。德国的竞争立法主要规定在1909年制定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1957年的《反限制竞争法》中,而日本则分别规定在1934年制定的《不正当竞争防止法》和1947年的《关于禁止私人垄断和确保公平交易的法律》中。
统一式竞争法模式是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合并在一起,制定一部市场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不正当垄断和限制竞争进行统一的调整。例如,匈牙利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我国台湾省的《公平交易法》采用了这种模式。统一式竞争法模式的优点是法律规范集中,有利于执法和司法工作。
混合式竞争法模式没有将违反公平竞争的行为分别归类为不正当竞争、限制竞争或垄断行为。相反,针对不同妨害市场秩序的行为,制定了若干法律进行规范。美国是采用混合式竞争法模式的代表国家。美国最早颁布的有关公平竞争的法规是《谢尔曼法》,后来又制定了《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和《克莱顿法》等。此外,法院的判例也是美国竞争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立法模式的竞争法各有特点。分立式竞争法模式具有清晰的法律界定,但立法分散;统一式竞争法模式法律规范集中,但可能存在立法统一性不足的问题;混合式竞争法模式灵活,但可能导致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
我国的《反垄断法》采取了介于严厉和温和之间的行为主义标准。该法不反对垄断本身,而是反对滥用垄断特权的行为。这一立法思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旨在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是调整市场竞争关系的重要法律。不同国家在立法模式上存在差异,包括分立式、统一式和混合式三种模式。我国的《反垄断法》采取了介于严厉和温和之间的行为主义标准,以保护公平竞争和维护市场秩序。
竞争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垄断法, 垄断, 限制竞争行为, 竞争机制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只是执行国家计划的工具,不存在竞争。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经济利益的独立化,市场竞争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人们逐渐认识到,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几乎涉及到所有经济领域和环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经营者会利用各种手段参与竞争。为了规范和引导竞争机制的积极作用,各国都重视通过法律来调整竞争关系。
竞争法是一国家用以调整竞争关系的法律规范。根据立法模式的不同,竞争法可分为分立式、统一式和混合式三种。分立式竞争法模式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分别立法,德国和日本是采用这种模式的典型国家。统一式竞争法模式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合并在一起,制定一部市场竞争法,匈牙利和我国台湾省采用了这种模式。混合式竞争法模式没有明确划分不正当竞争、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而是根据不同的妨害市场秩序的行为制定相应的法律。美国是采用混合式竞争法模式的代表国家。
我国的《反垄断法》采取了介于严厉和温和之间的行为主义标准。该法不反对垄断本身,而是反对滥用垄断特权的行为。这一立法思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旨在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总之,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是调整市场竞争关系的重要法律。不同国家在立法模式上存在差异,我国的《反垄断法》采取了介于严厉和温和之间的行为主义标准,以保护公平竞争和维护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