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9-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旨在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该法于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于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旨在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该法由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共分为8章57条,包括总则、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对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法律责任和附则。
1. 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反垄断法强调依法自由参与竞争并抗拒垄断的权利和不从事垄断行为的义务;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强调依法从事正当竞争、抵制不正当竞争的权利和不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义务。
2. 行为方式:垄断主要是企业以独占、寡占及联合行为等控制市场,排斥或限制竞争;不正当竞争行为则多种多样,常表现为一种侵权行为。
3. 救济和制裁方式:反垄断法强调国家或行政机关的主动干预,对垄断行为采取行政程序来制止和惩罚;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通过私人诉讼来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国家对其采取不告不理的态度。
4. 法理正义性和规定的变化:不正当竞争行为本身违法性是永恒的,永远不会被认可;而垄断等限制竞争行为的违法性是会有变化的,取决于国家在产业政策上的变化。
5. 立法必要性和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关系:反垄断法需要单独立法,自成体系,由专门机构和程序来适用;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可以与民法中的侵权行为法、商标法、广告法、产品责任法等结合使用。
6. 性质:反垄断法属于公法范畴,主要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公平竞争的机制;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私法范畴,主要维护商业伦理道德和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