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9-05
反垄断法的目标在于维护公正竞争,保证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它不仅要企业公平地获得和行使竞争机会,保障企业平等地进入市场的自由权利,还担任着打击、惩罚所有市场性垄断行为和政府性垄断行为。为了有效实施反垄断法,我国必须设立专门的有权威性的执法机构。
在我国,分别制定了《反垄断法》、《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不同的法律规定了不同的反垄断执法的主管机构。然而,这种多头的执法体制很容易导致法律的真空,减损执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使得实质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机关对这种垄断行为总体负责。此外,不同法律的立法宗旨和规定之间的差异也导致不同部门之间难以协调,从而影响执法力度,无法有效打击垄断行为。
国外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往往是集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于一体的综合执法机构,但在我国,对执法机构的权力设置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我国现有的反垄断法执法机构不享有准司法权,对于限制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引起的民事争议无权进行裁决。此外,对于一些部门是否享有反垄断法执法职能的问题也存在争议。
例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反垄断执法机构,虽然熟悉市场情况,有利于对介入反垄断法和反不当竞争法调整范围之间的行为实施法律,但缺乏反垄断执法的权威性、独立性和专业性。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应该考虑另行设置反垄断专门机构。
反垄断执法活动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消耗时间长,需要具备一定的行政法规审查能力以及对企业管理和统计等方面的知识。然而,在我国,相关机构执法人员的专业性不强,缺乏足够的法律知识和相关领域的知识。这样的机构执法人员队伍难以胜任如此繁重的反垄断执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