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3-19
垄断行为是指违反竞争法规定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扩大自身的经济规模或者形成对自身有利的经济地位。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3条的规定,垄断行为一般包括三种经济垄断,即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此外,《反垄断法》第8条还对行政垄断进行了规定。
垄断行为的豁免是指反垄断法中的适用除外规则,即对本来应当适用反垄断法规定的行为,基于特定原因而被排除适用。除外规则包括例外和豁免两种情况。例外情况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特殊性而被视为反垄断法的例外,不适用反垄断法的规定。而豁免情况是指虽然这些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的具体规定,但基于特殊政策原因,被豁免不受反垄断法的规制。
除外规则的实质是允许某些垄断行为合法存在。从经济分析角度来看,这些被允许合法存在的垄断行为是无害且有益的,如改进技术、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实行专业化分工、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垄断行为。除外规则体现了经济分析中的垄断利弊观。
以垄断协议为例,是否禁止还是豁免,反映了特定国家一定阶段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竞争政策取向。将这种取向通过法律条文确定下来,需要处理政策灵活性与法律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具体而言,是否对垄断协议进行豁免的决定需要考虑垄断协议对竞争秩序的损害与在经济政策方面带来的好处。如果好处大于弊端,即行为利大于弊,则可以对垄断协议进行豁免。
我国《反垄断法》第15条规定了垄断协议豁免的条件,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般来说,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获得豁免。然而,针对在外贸合作中为保障正当利益而形成的垄断协议,按照法律规定不需要考虑限制竞争的效果和消费者分享效果,即可豁免。这种豁免仅在中国法律上有效,如果我国经营者在出口贸易中达成固定价格等垄断协议,进口国可能会以该行为对其本国市场造成影响而对我国经营者提起诉讼。这种列举式、条件化的豁免标准,在实体法设计层面是合理的,但在实施确定性方面,还需要积累经验,以便在具体案例中合理协调产业政策与市场竞争机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