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6-29
根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也就是说,民事主体具备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这是进行民事活动的前提条件。例如,根据法律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因此每个公民都具备行使财产所有权的权利能力。
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它是法律赋予的,与公民的人身不可分割。除非依法限制或剥夺,否则不得限制或剥夺,也不能由公民本人放弃。
公民在订立合同的民事活动中,必须具备订立合同所需的民事权利能力。一般来说,公民订立合同的权利能力没有限制。但是,公民的权利能力受到一般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例如,在法律尚不允许个人购买汽车、房屋和其他特殊物品时,个人就没有购买这些物品的权利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凭借自己的行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也就是说,民事主体凭借自己的行为具备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这里的“能力”或“资格”指的是民事主体的意识能力或精神状态,包括思维是否正常,是否具备认识能力、判断能力,是否具备辨别是非和处理个人事务的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不同。民事行为能力是在民事权利能力的基础上存在的,只有具备民事权利能力,才可能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但是,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并不一定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既包括民事主体通过合法行为获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也包括对其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三种情况。
并非所有精神病人都是完全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有些精神病人并未完全丧失行为能力,他们具备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应当被赋予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因此,民法通则规定,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可以进行适应其精神健康状况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在征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合同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订约主体是指实际订立合同的人,他们可以是未来的合同当事人,也可以是合同当事人的代理人。订约主体与合同主体不同,合同主体是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他们是实际享受合同权利并承担合同义务的人。
合同必须是依法签订的,即合同的订立必须符合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要求。由于合同约定的是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这些权利和义务是根据法律规定享有和承担的,因此订立合同必须符合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如果当事人订立的合同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要求,法律将不予承认和保护。这样,当事人达成协议的目的就无法实现,订立合同也失去了意义。
合同必须是经过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协商一致是指经过谈判、讨价还价后达成的相同且没有分歧的意见。
要约和承诺是合同成立的基本规则,也是合同成立必须经过的两个阶段。如果合同只停留在要约阶段,没有经过承诺阶段,那么合同就未成立。合同是从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交涉开始的,通过合同要约和对此的承诺达成一致而成立。
当然,由于合同的性质和内容各不相同,许多合同都有其特定的成立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