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5-01-31
审查合同主体是否合法是指审查合同当事人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即审查当事人是否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不同合同主体的审查内容和方法也不同。
对法人资格的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是否依法成立;
(2) 是否具备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3) 是否有自己的名称、组织结构和场所;
(4) 是否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判断一个经济组织是否具有法人资格,主要依据是是否持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非法人单位是指未取得法人资格,但依法定程序和条件取得营业执照,法律允许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对这类组织,应审查其是否按规定登记并取得营业执照。对于一些法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或经营单位,在授权范围内以法人单位名义签订合同,产生的权利义务由法人单位承担,审查的重点是法人单位的资格及其授权。
对于外国企业或组织作为当事人,需要更加谨慎地审查其主体资格,了解其法律地位和性质。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1) 企业或组织是否合法存在;
(2) 法定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国籍以及企业或组织注册地;
(3) 企业是有限公司还是无限公司,是否具备法人条件。
对自然人的资格审查主要是了解其自然状况,确定其是否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如果自然人签订的合同是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应及时取得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认。
当合同要求有保证人担保时,还需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的合法性。保证人必须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并具备代为清偿主债务的能力。此外,保证人还需符合以下规定:
一、国家机关不得作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
二、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如学校、幼儿园、医院不得作为保证人;
三、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除有书面授权)、职能部门不得作为保证人。
代订立合同指的是代理人在授权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签订合同,所签订合同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因此,在审查合同时需要审查代理人的代理身份和代理资格,即是否有被代理人签发的授权委托书,代理行为是否超越了授权范围,最后审查其代理权是否超出了代理权限。
从事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或特殊商品的生产和经营的当事人,法律或行政法规要求取得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或相应的资质。在审查合同主体资格合法性时,企业法律顾问还应要求对方出示相应的证明。
合同的形式应符合要求。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应遵守该规定。同样,如果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也应当遵守该约定。但如果法律、法规规定或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履行主要义务,对方已接受,该合同仍然成立。同样,如果合同采用合同形式订立,在签字或盖章之前,一方已履行主要义务,对方已接受,该合同也成立。在一些情况下,同一合同采用不同形式,其法律后果也会不同。例如,对于一般赠与合同,赠与人在财产转移权利之前可以撤销赠与,但对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得随意撤销赠与。对于企业来说,合同通常较为重要和复杂,不是即时清结的,因此应尽量采用书面形式。
根据《合同法》第十二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1) 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
(2) 标的;
(3) 数量;
(4) 质量;
(5) 价款或报酬;
(6) 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7) 违约责任;
(8) 解决争议的方法。
进行合同内容合法性审查时,应重点审查合同内容是否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是否存在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情况,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这些情况是《合同法》明确规定合同无效的情况,也是企业签订合同中常见的情况。
审查合同订立程序是否合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审查合同是否需要经过有关机关批准、登记或备案。如果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履行上述手续,应审查是否履行了上述手续;
2. 如果合同约定经公证合同方能生效,应审查合同是否经公证机关公证;
3. 如果合同附有生效期限,应审查期限是否届至;
4. 如果合同约定第三人为保证人,应审查是否有保证人的签字或盖章。如果采取抵押方式担保,如法律规定或合同要求必须办理抵押物登记,应审查是否办理了登记手续;如果采取质押方式担保,应按合同约定的质物交付时间,审查当事人是否履行了质物交付的约定;
5. 审查合同双方当事人是否在合同上签字或盖章,签名或印章上的企业名称是否与当事人姓名或名称一致,签字人是否是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签字盖章的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