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3-08
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垄断协议分为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是指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的垄断协议,纵向垄断协议是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处于不同阶段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垄断协议。
典型的横向垄断协议包括价格协议、数量协议、销售协议、限制发展协议和联合抵制协议。典型的纵向垄断协议包括固定转售价格协议和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垄断协议的表现形式为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其本质特点是存在共同意思联络。垄断决定是团体组织所作出的反映团体成员意愿的决定。判断是否属于排除、限制竞争的决定,主要在于该决定所包含的排除、限制竞争的目的。协同行为是除了协议、决定之外的企业之间通谋实施的反竞争行为。
垄断协议的认定是遵循民法关于协议的规定,以意思联络表示一致为核心,或者根据行为外观具有一致性来推定存在“协议”。经营者的协同行为之目的是为了排除、限制竞争,尽管没有意思联络沟通,但是相互之间心照不宣,目的一致,则可以推断存在“协议”。判断属于主观因素的行为目的,可以采取行为外观主义判断方法,只要具有特定行为,这些行为的后果也就反映了行为者的目的。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支配企业为维持或者增强其市场支配地位而实施的反竞争行为。其特征和构成要件是:行为主体是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行为目的是为了维持或者增强其支配地位;行为效果具有反竞争的影响。
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依据市场份额、市场控制能力、财力和技术条件、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的依赖程度以及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等因素。
法律提供了根据市场份额来推定市场支配地位的量化标准,只要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一定比例,则可以推定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对于不存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仍然可能存在市场支配力经营者,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来判断。
法律不禁止经营者取得市场支配地位,但要禁止经营者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我国《反垄断法》规定了六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包括不公平价格交易、掠夺性定价、拒绝交易、独家交易、搭售和价格歧视。判断是否存在“滥用行为”,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正当理由”,需要进行合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