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知情权的重要性及其渊源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4-10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患者迫切需求有效的治疗手段,另一方面患者对医疗行为的高风险、现有医疗条件下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以及个体差异等认识不够或不了解,造成了目前医疗纠纷迅速增多,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知情权作为患者对自身权利处分而产生的一项法定权利,其在医患沟通、消除误会和误解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该项权利经常被侵犯,面对由于对患者知情权保护不力而引发的医患间的紧张局面,患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患者知情权的起源
患者知情权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14年美国纽约上诉法院的Schloendorff案件。在此案中,法官Cardozo提出了“任何人有权决定如何处理其身体”的观点,肯定了医疗行为应该得到患者的同意。然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纽伦堡审判,患者知情权才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在纳粹集中营中,纳粹医生强迫受害者接受非人道的人体实验,引起了人们的愤慨。这一事件促使各国开始通过立法来确认和保护患者的知情权。
患者知情权的含义
患者知情权是指接受医疗机构服务的人,依法享有的知悉、获得与医疗服务有关的有效信息的权利。具体而言,患者知情权包括直接知情权和间接知情权。直接知情权涉及患者对疾病的诊断、病情、治疗措施、治疗风险及费用等与医疗行为直接相关的信息。间接知情权涉及患者对医疗机构的背景信息、医师的资质、职称等与医疗行为间接相关的信息。
患者知情权的具体内容
患者知情权包括医疗行为知情权、医疗费用知情权、医疗资料知情权和医疗争议知情权。医疗行为知情权涉及患者对疾病诊断、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等方面的知情权。医疗费用知情权涉及患者在就医前了解收费标准和治疗结束后查阅医疗费用明细表的权利。医疗资料知情权涉及患者对病历资料的复印或复制以及医疗机构提供相关病历资料的义务。医疗争议知情权涉及患者在发生医疗争议后参与鉴定专家的抽取和封存现场实物等方面的知情权。
患者知情权被侵犯的原因及分析
法律监管的缺乏
目前医疗管理的法规对侵犯患者知情权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处罚。除非治疗方案失败或患者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引起医疗纠纷,否则即使患者花费极大代价换来病愈,也无法追究侵犯患者知情权的行为。
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
医学是专业性极强的学科,患者往往缺乏足够的医学知识。由于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医生未能有效地与患者沟通。患者对治疗方案、检查、治疗、药品等方面的细节缺乏了解。
医生职业道德的缺失
一些医生利用患者在患病时的恐惧感和对医生的依赖心理,故意侵犯患者的知情权。为了私利,他们可能不管患者是否需要,甚至明知患者不需要,却故意进行大量检查或开大处方。患者往往因为对医生的依赖而不敢维护自己的知情权,担心遭到医生的报复。
完善患者知情权法律保护的建议和对策
加大宣传,提高患者医疗知识和法律意识
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公民的医疗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使公民在医疗过程中能够知晓医生的诊断行为,注重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为实现自身权益而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同时,医生也应提高医学专业知识和法律常识,尊重患者的权利,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从业理念。
改革医疗体制,促进医患关系融洽
改革医疗体制,实行医药分家制度,建立并完善农村医疗体制和社区卫生服务体制。同时,维持一定比例的公立医院,并加强对其监督管理,以促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完善立法,制定《病人权利法》
制定一部详尽的《病人权利法》,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将患者知情权纳入其中,以保障患者的权益。
加强监管责任
建立医疗行业定期抽查制度,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对违法违规的医疗行为进行制止和处罚,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