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27
劳动者应提升自身素质,了解法律、理解法律并运用法律。一旦发生争议,劳动者应及时寻求工会维权或聘请律师代理,以获取法律援助。
(一) 入职前签约:劳动者应优先签署书面合同,避免口头约定。如果可以签订劳动合同,就不要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务合同。
(二) 签约时的权益:劳动者有权了解工作内容、地点、条件和劳动报酬等信息。
(三)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满足“连续工作满十年”或“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条件后,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四) 抵制违章指挥:根据第32条规定,劳动者拒绝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或强令冒险作业,不视为违反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劳动条件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拒绝违章冒险作业不属于“罢工”。
(五) 单方解除合同:劳动者提前30天书面通知用人单位(试用期内提前3天),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采取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强令冒险作业或违章指挥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合同,无需通知并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企业解雇员工时必须支付经济补偿金,除非员工存在过错(如使用假身份证或假学历学位证书骗取就业)。
《劳动合同法》赋予工会11项监督职权。例如,根据第43条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应事先通知工会。如果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劳动合同约定,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研究工会意见,并书面通知工会处理结果。
在解决拖欠工资问题时,劳动者应通过合法途径,避免采取过激行为或暴力手段。劳动者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如合同书、花名册、电话簿、工资单、工资卡、出勤卡、工作牌号或工作量单。必要时,可以请同事出来作证,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实存在劳动关系。劳动者应及时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决定不服的,应在法定诉讼时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讨被拖欠的工资。农民工的工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劳动者在签署劳动合同时,通常会收到劳动合同的附件,如员工手册、员工守则、考评办法以及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等。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应视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劳动者在签署劳动合同并接收相关附件时,应谨慎履行注意义务,仔细阅读涉及自身利益的文件。这些文件既是劳动者在单位行为操守准则,也是维护权益的保障。
为了吸引和留住高级管理人才、高科技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用人单位常在劳动合同签订前后做出一些单方允诺。这些单方允诺是用人单位对个别劳动者口头承诺的协议,如物质激励计划、年终奖金甚至股份分红承诺。如果一项权利义务未写入劳动合同,属于不确定的权利义务,双方当事人无需遵守,并有可能发生变更。劳动者应主动向用人单位索取书面函件,确保其答应给付优厚聘任条件。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限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限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后,应在一年的时效期限内及时主张权益。然而,有些劳动者未能及时行使权利,导致无法获得应得的工资、加班工资等。
此外,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承诺月付工资,但连续数月未及时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应及时调查用人单位是否存在资不抵债、经营状况恶化或资金转移等情况。如果确实存在上述情况,劳动者可以选择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甚至及时解除劳动合同。在公司拒绝支付工资的情况下,劳动者可以向公司主张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