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桥”轮共同海损分摊纠纷案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6-30
案件概述
在沿海运输中,一艘船舶与另一艘船舶发生碰撞。双方均承认对碰撞负有过失责任后,船舶所有人提起诉讼,要求其他货物所有人分摊共同海损。海事法院认为,碰撞造成的损失应由负有过失责任的当事人承担赔偿,因此本案中不存在共同海损,故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案情
原告
**银发船务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被告
秦皇岛市人防平战结合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人防办)。**岛市供销合作社贸易服务公司(以下简称供销公司)。东莞市**资料开发贸易公司(以下简称生产资料公司)。1995年3月5日,**公司与**岛市物资回收总公司签订了一份沿海运输合同,约定由**公司所属的“龙桥”轮将**岛市物资回收总公司的玉米、水泥等货物从秦皇岛港运至蛇口港。同年2月28日、3月7日和10日,**岛市物资回收总公司以其分支机构**物资经营部的名义分别与人防办、供销公司和生产资料公司各签订了一份租船协议,约定承运人防办、供销公司和生产资料公司的水泥、玉米、豆粕、黄豆等货物,从秦皇岛港运至蛇口港。20日,“龙桥”轮在秦皇岛港装载黄豆、玉米、水泥、豆粕、玻璃等共计8,995.80吨后,驶往蛇口港。其中,人防办的3,900吨袋装水泥载于第四舱,供销公司的670.16吨玉米载于第五舱底舱上部,585.38吨豆粕载于第二舱,生产资料公司的989.74吨黄豆载于第五舱舱底。24日23:25时,当“龙桥”轮航行至香港以东海面时,与一名为“NORTHFUTURE”的航行船舶相撞。碰撞导致“龙桥”轮左舷在肋骨位51-74处舷墙及支撑严重扭曲,局部破裂,并造成部分甲板旁板和横梁的撕裂和严重扭曲;第五舱舷侧板在58-66处被撞弯曲,形成约6200mm-6300mm的洞,海水涌入。25日,“龙桥”轮抵达香港下尾湾锚地。根据香港海事处和中国**社香港分社的要求,“龙桥”轮在香港水域进行了临时修理,并于29日开始将第五舱的货物过驳至“新港1号”驳船,于4月5日运抵蛇口港。8日,“龙桥”轮被拖轮拖至蛇口港。16日,“龙桥”轮靠泊卸货,并于5月18日卸货完毕。因船舶进水或运输周期延长,人防办、供销公司和生产资料公司在“龙桥”轮上的货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在蛇口港卸货期间,对“龙桥”轮进行了补洞堵漏修理。**公司要求人防办、供销公司和生产资料公司分摊共同海损损失,包括碰撞后的救助、减载、修理等费用以及其他费用和损失。1996年7月16日,**公司与“NORTHFUTURE”轮船东就碰撞责任达成协议,**公司承担40%的碰撞责任,“NORTHFUTURE”轮船东承担60%的碰撞责任。**公司于1995年10月17日向海事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共同海损,并要求人防办、供销公司和生产资料公司分摊共同海损费用,分别为人民币140,000元、217,000元和52,000元。人防办、供销公司和生产资料公司均答辩称:根据国内沿海货物运输的相关法律规定,沿海货物运输承运人的责任制度是严格的过失责任制,即只要承运人有过失,就要承担货损责任。本案是两艘船舶发生碰撞的事故,**公司在碰撞中有过失,因此不存在共同海损的基础。请求驳回**公司的诉讼请求,并承担相关费用。
审判结果
海事法院认为:本案海损事故是由**公司所属的“龙桥”轮与另一艘船舶发生碰撞所致。根据船舶碰撞造成的全部损失应由负有过失责任的当事人赔偿的原则,本案中不存在共同海损。**公司主张共同海损并要求人防办、供销公司和生产资料公司分摊海损费用,缺乏法律依据,因此不予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193条和第197条的规定,海事法院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