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海难救助专项资金设立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12-22
我国是一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很长的海岸线,这为我国海洋捕鱼提供了先天的条件。海洋捕鱼有一定的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是出现海难。出现渔业海难时及时的救援是很重要的,那么渔业海难救助专项资金设立是怎样?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
一、渔业海难救助专项资金设立
1.1 提升渔民自发救援的积极性和时效性
为了提升渔民自发救援的积极性和时效性,黄骅市在全省率先设立了渔业海难救助专项资金。这一举措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渔民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规定,黄骅市所辖船只发生海上渔业事故所产生的救援费用,经审核确认后,将由政府财政承担。
1.2 黄骅市的渔业产业
黄骅市是沧州市两个沿海县市之一,拥有发达的渔业产业。每年,渔业产值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80%以上,使其成为我省重点渔业市。特别是海洋捕捞产业,曾经是当地渔民的重要经济来源。然而,高收益也伴随着高风险。由于自然灾害、船舶碰撞等原因,渔民生命和财产受损的事故时有发生。尽管近年来黄骅市不断完善渔业海难应急救援预案,建立明确职责的机构,并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与海上抢险救助工作,但由于搜救资金不足的制约,海上搜救工作的有效性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1.3 渔业海难救助专项资金的作用
通过设立渔业海难救助专项资金,黄骅市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渔业海难救助的资金困境。据黄骅市水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专项资金为海上搜救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有助于使渔民自发救援的积极性和时效性得到提升,推动渔业事故海上救助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海难救助的构成要件
2.1 存在海上危险
海难救助必须发生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同时,被救助的船舶或其他财产必须处于真实的危险当中。
2.2 救助标的的认可
船舶是海难救助中最常见的对象。根据海商法的规定,船舶指的是该法第3条所指的船舶,以及与其发生救助关系的任何其他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船舶。因此,如果是船舶间的救助,救助的一方必须是海商法第3条规定的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20总吨以上的海船或其他海上移动式装置,而另一方可以是任何非用于军事或政府公务的船舶,包括内河船和20总吨以下的小船等。除船舶外,海难救助也适用于其他海上财产,即任何非永久地和非有意地依附于岸线的财产,包括有风险的运费。有风险的运费指的是到付运费,因为这种运费的支付是以货物安全到达目的地为前提的,如果货物不能安全送达,则不予支付,因此对应收运费的承运人将遭受损失。但是,海商法对于海上已经就位的从事海底矿物资源勘探、开发或生产的固定式、浮动式和移动式近海钻井装置不适用海难救助的法律规定。
2.3 自愿施救行为
施救行为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是自愿的,不能是基于既有义务而为的行为。例如,船员对本船在遇险时提供的劳动、引航员对船舶的引领以及国家消防职能部门进行的灭火等行政行为,并不属于海商法上的施救行为。专业救助公司或专门为救助作业而设计的船舶进行的救助并不违反自愿原则。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原因,在我国沿海发生的许多救助行为都是由国有船舶进行的,或在我国港口当局的指挥和控制下进行的。这种救助行为仍然符合自愿性质,因此应适用海难救助的法律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