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和加点的法律规定及劳动报酬确定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3-15
加班和加点的定义
加班是指用人单位根据生产或工作需要,在劳动者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任务后,在法定工作时间以外安排劳动者工作。而加点是指按用人单位要求,在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内进行工作,或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进行工作。
加班和加点的限制条件
为了保护员工的休息权,国家对加班和加点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用人单位安排员工加班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 生产经营需要。2. 在加班或加点前必须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3. 加班或加点的时间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劳动报酬约定不明时的规定
在实践中,有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虽然建立了劳动关系,但并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对于劳动报酬的具体事项,如金额、支付方式和支付时间等,往往只有口头约定或约定不明确。一旦发生争议,很难确定。为解决这种情况,相关法律作了规定。根据劳动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必须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果已建立劳动关系但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应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根据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中必须包含劳动报酬的条款。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中记载了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以及劳动报酬等重要事项。劳动报酬作为劳动合同的核心内容,是满足劳动者及其家庭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主要来源,也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后应得到的回报。根据相关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未在用工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并且劳动报酬约定不明确,对于新招用的劳动者,其劳动报酬应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