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约定金的法律效力具有独立性吗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21
定金是担保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当事人为了确保债权的履行,由一方预先按照标的额的一定比例预先给付对方的金钱或其他替代物。根据给付目的和效力的不同,定金分为证约定金、立约定金、成约定金、违约定金和解约定金。那么,立约定金的法律效力具有独立性吗?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案例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15条规定
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15条的规定,当事人约定以交付定金作为订立主合同担保的情况下,给付定金的一方拒绝订立主合同,则无权要求返还定金;而收受定金的一方拒绝订立合同,则应当双倍返还定金。根据这一规定,可以得出结论,立约定金具有独立性。
案例背景
在本案中,张某与李某口头达成了房屋买卖协议,约定李某以30万元的价格将其房屋出售给张某。为确保房屋买卖合同的订立与履行,张某当即给付李某5万元定金,并约定十日内双方签订书面购房合同。然而,李某收受定金后拒绝与张某签订书面合同。由于李某拒绝履约,张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某双倍返还定金10万元。
不同意见
在本案审理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
根据第一种意见,原告和被告之间只是口头达成了房屋买卖协议,并未签订书面合同,因此不满足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定金合同是从合同,具有从属性,主合同无效则从定金合同当然无效,故应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第二种意见
根据第二种意见,原告和被告之间约定的定金属于立约定金,具有独立性。在原告交纳定金后,双方应按约定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被告拒签构成缔约违约,根据定金罚则,被告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因此应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立约定金的独立性
小编赞同第二种意见。定金是一种担保表现形式,指当事人为确保债权履行,由一方预先按照标的额的一定比例给付对方的金钱或其他替代物。根据给付目的和效力的不同,定金分为证约定金、立约定金、成约定金、违约定金和解约定金。根据我国现行法律,除非当事人特别约定,定金兼具违约定金和证约定金的效力。因此,一般情况下,定金合同是从合同,具有从属性。但立约定金则不同。立约定金是为了确保正式订立主合同而交付的定金,具有独立性,其法律效力不受主合同的制约。根据《担保法解释》第115条规定:“当事人约定以交付定金作为订立主合同担保的,给付定金的一方拒绝订立主合同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拒绝订立合同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根据这一规定,本案中的5万元定金明显属于立约定金的范畴,原告已实际交付,且未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因此定金合同成立并生效,原告的诉讼请求应得到支持。
立约定金的特殊要件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立约定金有一个特殊要件,即当事人对主合同的主要内容已有预设,也就是说对合同的主要条款已经达成潜在的合意,只需将来予以确认,例如达成意向书、对需书面订立的合同已经达成口头合意等。因为立约定金不是担保主合同讨价还价的过程,而是担保双方根据预设内容正式签约的结果行为。例如,双方仅约定立约定金担保将来签定某合同,但该合同的性质、种类和具体条款无法确定,那么定金合同就无法成立(除非可以根据交易习惯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