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4-10
互联网支付洗钱的过程可以分为置入、培植和融合三个阶段。在置入阶段,犯罪分子可能会通过开设匿名账户或使用他人身份信息来开设支付账户,并将犯罪资金注入这些账户。他们还可以使用现金、电子货币或他人的支付账户等匿名资金来源向这些账户注资,或者使用盗窃的电子资金购买虚拟财物,并通过互联网支付来销赃。
在培植阶段,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支付的快捷性和跨国性,将犯罪资金在不同国家的账户之间转移,以模糊资金的来源和性质。他们尽量避免因交易金额较大或可疑而被支付服务提供商上报,使犯罪资金与合法资金相融合。
最后,在融合阶段,犯罪资金与合法资金完全融合,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支付系统将其用于购买贵金属、高价值物品、证券或房地产,或者将其转换为可自由使用的合法资金并提现,实现对犯罪资金的清洗。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有时会同时发生或重叠,难以区分。利用互联网支付洗钱具有隐蔽性、成本低、快捷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为了防止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支付系统进行洗钱和逃避法律制裁,需要在不同阶段的洗钱风险上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将利用互联网支付系统洗钱分为三种模式:利用第三方为支付账户提供资金、利用非面对面性质洗钱以及与支付服务提供者或其雇员共谋洗钱。
为了防止利用互联网支付服务的非面对面性质进行洗钱,应进一步明确支付机构的客户尽职调查和身份识别义务。目前的法律规定尚不完善,需要在规定中明确要求支付机构在办理支付业务前核对客户身份信息,并通过合理手段核实身份信息的真实性。此外,还应规定在代替第三方开立支付账户时,支付机构需要获得第三方的同意,并对代理人与第三方的身份进行识别和登记。
为了防止利用第三方向互联网支付服务账户注资进行洗钱,应根据注资方式的不同规定反洗钱义务。规定互联网支付服务提供者只能使用受金融机构约束的注资方式,如银行账户、借记卡和信用卡,排除使用现金和其他可匿名方式。对于使用现金、预付卡、现金券和电子货币等可匿名方式进行注资的情况,应要求支付机构核对客户身份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或影印件。
为了防止利用互联网支付服务提供者或其代理机构进行洗钱,需要规定支付机构与境内外代理机构的责任。支付机构应承担境外代理机构未履行反洗钱义务时的法律责任。此外,还需要制定统一、具体的可疑交易标准,规定支付机构报告大额交易的义务,以提高洗钱案件的发现和查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