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26
根据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关系确认并非终局裁决。劳动仲裁可以作出终局裁决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当涉及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争议金额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时,劳动仲裁可以作出终局裁决。
当涉及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如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发生争议时,劳动仲裁可以作出终局裁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精神,劳动争议案件必须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程序才能提起诉讼。如果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超过规定时间未作出仲裁裁决,或者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且当事人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则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如果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劳动争议仲裁裁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了劳动争议处理制度。1950年,劳动部发布了《关于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规定》,该规定采用了协商、调解、仲裁和人民法院审理等程序来处理劳动争议。然而,从1956年到1986年,中国改用了来信来访制度处理劳动争议,这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如浪费人力和物力以及纠纷长时间得不到解决。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劳动争议不断增加。198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恢复了国有企业中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劳动关系发生了变化,劳动争议大量增加。1993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将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扩大到各种性质的企业。目前,劳动仲裁的处理范围主要包括:
在处理程序上,企业劳动争议通过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通过仲裁委员会仲裁,而人民法院负责审判。1994年7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劳动法》,在第10章《劳动争议》中确认了《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各项内容,并特别规定,如果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各方协调处理;如果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可以通过仲裁和法院审判程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