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10-10
根据法律规定,不离职的员工发生工伤的情况下,是否能够获得赔偿需要根据工伤认定的结果来确定。如果劳动者的工伤被认定为工伤,那么用人单位如果存在过错,需要按照过错比例承担赔偿责任;如果用人单位没有过错,通常情况下没有赔偿义务。然而,如果涉及到非因工死亡的情况,即使用人单位没有过错,也需要承担非因工死亡的赔偿责任。具体的赔偿标准需要参考劳动者所在省市的地方性规定。
1. 迅速确定工伤发生单位名称
如果单位没有为员工购买工伤保险,用人单位需要承担全部的工伤赔偿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很可能不会主动为员工申请工伤认定,甚至会逃避工伤赔偿责任。即使购买了工伤保险,用人单位仍然需要承担部分赔偿责任,也存在不会积极主动申请工伤认定的可能性。作为工伤员工,如果不知道用人单位的准确名称,就无法确定追索的对象。因此,确定用人单位和工伤赔偿责任主体是进行工伤认定的基本条件。
2. 收集、提供证明劳动关系和工伤发生事实的证据材料
工伤认定的两个基本条件是证明劳动关系和证明工伤发生事实。这些证明材料是申请工伤认定必备的材料。如果没有这些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能不会受理工伤认定申请。虽然工伤职工可能能够收集到部分证明材料,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工伤职工无力自己收集和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由专业的工伤律师进行调查,收集证明劳动关系和工伤发生事实的证据材料,并通过律师寻求媒体和相关部门的帮助。
3. 如果用人单位不申请工伤认定,员工需要主动申请
不管是否参加了工伤保险,工伤认定都是处理工伤问题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工伤认定首先是用人单位的义务,如果用人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不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职工及其近亲属可以在一年内申请。由于申请工伤认定有确定的期限,超过期限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不予受理,追索工伤保险待遇也将得不到仲裁和法院的支持。
4. 在调解过程中需要了解伤残级别和计算标准
协商解决工伤赔偿问题多发生在单位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况下。由于申报工伤可能会影响单位将来的工伤保险缴费比例或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用人单位往往不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直接要求协商赔偿金额。为了尽早处理工伤赔偿问题,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往往采取迎合的态度。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经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职工享受以下待遇:
1.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照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补偿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
2. 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