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7-14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年限的不同,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然而,在实践中,许多用人单位在计算经济补偿金时,错误地以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或基本工资作为计算基数,从而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有必要明确理解"工资"的含义。
1、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五十三条规定,劳动法中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2、在实践中,劳动者的工资一般分为基本工资、应发工资和实发工资。基本工资通常是用人单位给劳动者设定的底薪,一般未包括加班工资、津贴、补贴、福利待遇等。应发工资是指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按照法律规定应当获得的全部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加班工资、奖金、津贴等。实发工资是劳动者每月实际拿到的工资,通常会扣减一些费用,如社会保险费、所得税、伙食费、房租费等。劳动者实际到手的金额通常会比应发工资少。因此,在计算经济补偿金时,应以劳动者的应发工资作为基数,而不是以基本工资或实发工资为基数。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无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综上所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实践经验,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应以劳动者的应发工资作为基数,而不是基本工资或实发工资。如果您对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有任何疑问,可以在线咨询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