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审判中举证、质证和认定问题的综合研究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10-06
刑事案件中的证据使用与认定
一、重新定义证据的概念
根据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48条第1款规定,证据是指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这一规定标志着对证据观念的根本转变,从过去的实质证据观转向形式证据观。在形式证据观下,法官更注重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形式上的证明关系,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更看重形式的合理性。法官在审查认定证据时,需要审查证据的能力和效力,即证据的资格和证明力。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是法律对每个证据能否转化为定案根据的两个同等重要的要求,也被称为双重资格审查的标准。
二、不同种类证据的属性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八种。证据的属性包括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
三、庭审中举证和质证的作用
庭审中的举证和质证是法庭调查阶段的重要必经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法官审查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以做出客观、实事求是的认定。首先,举证和质证对证据的合法性进行证明。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必须符合法定形式和程序要求,否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侦查阶段的取证水平和规范程度直接决定了法官对案件事实认定的精确程度。其次,举证和质证对证据的真实性进行证明。案件事实发生后,人们通过语言、文字陈述等方式反映客观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证据都是客观真实的。法律规定,所有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因此庭审中的举证和质证显得异常重要。最后,举证和质证对证据的关联性进行证明。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客观联系,一切可能证明待证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证据都属于相关证据。庭审中需要对主要犯罪构成要件和量刑情节的事实进行举证和质证。
四、证据的认定
在证据的认定过程中,需要谨慎处理证据采信标准与证明标准的关系。证据的采信标准与证明标准是从不同角度表述的相通概念,是证据认定的两个方面。法官在认定证据时,需要把握证据认定标准,即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符合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据以定案的证据经过法定程序查证属实,综合全案证据排除合理怀疑。此外,还需要掌握证据认定的规则。品格证据规则指出与案件当事人的品格无关的证据不能作为证据使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规定非法所得的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应予以排除。内心确信规则允许法官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受逻辑法则、经验法则和公序良俗的限制。证明力优先原则要求法官在证据相互矛盾时,根据证据的证明力大小确定优先采信哪个证据。补强证据规则规定某些证据需要其他证据佐证才能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在司法体制改革中,法院将落实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这对从事刑事审判的法官来说是一种风险挑战。只有把握好庭审的举证、质证和认定各个环节,做到为民司法、公正司法、严格司法、阳光司法、廉洁司法,才能经得起历史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