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5-02-06
在刑事诉讼中,证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侦查人员在取证、举证、质证和认证的过程中,依靠证据揭露犯罪,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法官则依靠证据准确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证据是侦查和审判工作的生命线。证据本身不能实现证明案件事实的功能,证据的错误往往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无论是侦查机关固定证据,公诉机关、当事人运用证据论证案件事实,还是法官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证据所认定的事实都有人为因素的影响。为了防止错误的发生,法官在运用证据时必须准确地理解证据、证明对象等概念,认真审查证据的资格,透彻地把握证明标准的内涵,才能更加清晰、精准地认定案件事实。
根据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对于这些证据的采纳,需要考虑其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
合法性方面,证据必须符合法定形式和程序要求,否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例如,证据材料必须属于法律规定的证据种类,取证的主体、程序、手段等必须符合法律要求。
真实性方面,证据载体及其所反映的内容应当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所有证据材料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关联性方面,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必须存在客观联系。任何倾向于证明待证事实可能存在或可能不存在的证据都属于相关证据。
证据的采信标准与证明标准密切相关,是两个从不同角度表述的相通概念。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的采信标准是“证据确实充分”,案件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了,案件事实也就清楚了。证据的采信标准包括品格证据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内心确信规则、证明力优先原则和补强证据规则。
品格证据规则指人证在社会中的形象、地位或品行。一般情况下,证人、被告人、被害人的品格不能作为证据使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非法所得的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必须予以排除。内心确信规则指法官在决定是否采信证据时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受逻辑法则、经验法则和公序良俗的限制。证明力优先原则指在证据相互矛盾时,根据证据的证明力大小确定优先采信哪个证据。补强证据规则指某些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力不足,需要其他证据佐证。
通过对证据的准确理解和审查,法官可以更加清晰、精准地认定案件事实,确保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