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倍赔偿法律规定及适用范围解析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益法 > 消费权益法规法律知识

双倍赔偿法律规定及适用范围解析

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24-09-08

 
33234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及欺诈行为

增加赔偿金额的要求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如果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金额。增加赔偿的金额应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欺诈行为的定义

根据《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以下13种情形被认定为欺诈行为:

1. 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经营者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2. 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商品份量不足

经营者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商品份量不足,属于欺诈行为。

3. 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

经营者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属于欺诈行为。

4. 以虚假的价格表示销售商品

经营者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其他欺骗价格表示销售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5. 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

经营者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6. 不以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

经营者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7. 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

经营者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属于欺诈行为。

8. 进行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

经营者进行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属于欺诈行为。

9.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虚假宣传

经营者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属于欺诈行为。

10. 骗取消费者预付款

经营者骗取消费者预付款,属于欺诈行为。

11. 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不按约定条件提供商品

经营者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12. 以虚假的方式销售商品

经营者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13. 其他虚假或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

经营者利用其他虚假或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属于欺诈行为。
延伸阅读
  1. 卖高仿不满5万的处罚标准
  2. 商家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以要求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吗
  3. 消费者发现是假货怎么赔偿
  4. 超市顾客摔伤赔偿责任谁来负
  5. 消费者公益诉讼胜诉,赔偿金如何处理

消费者权益法热门知识

  1. 充卡消费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 驾校倒闭了不退钱怎么办
  3. 律师谈消费维权体制问题
  4. 饿了么被曝光违规运营,外卖平台应该如何正确运营
  5. 虚假广告侵权的责任应该如何承担
  6. 服装质量出现问题应该怎样维权
  7. 做双眼皮被电凝烫伤如何赔偿
消费者权益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