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倍赔偿法律规定及适用范围解析
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24-09-08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及欺诈行为
增加赔偿金额的要求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如果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金额。增加赔偿的金额应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欺诈行为的定义
根据《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以下13种情形被认定为欺诈行为:
1. 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经营者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2. 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商品份量不足
经营者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商品份量不足,属于欺诈行为。
3. 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
经营者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属于欺诈行为。
4. 以虚假的价格表示销售商品
经营者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其他欺骗价格表示销售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5. 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
经营者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6. 不以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
经营者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7. 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
经营者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属于欺诈行为。
8. 进行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
经营者进行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属于欺诈行为。
9.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虚假宣传
经营者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属于欺诈行为。
10. 骗取消费者预付款
经营者骗取消费者预付款,属于欺诈行为。
11. 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不按约定条件提供商品
经营者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12. 以虚假的方式销售商品
经营者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属于欺诈行为。
13. 其他虚假或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
经营者利用其他虚假或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属于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