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益法 > 消费者权益法动态法律知识

解读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5-02-15

 
106681

2014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后正式实施

亮点一:商业欺诈三倍赔偿

案例一:2012年,张某从一家藏品公司的网站上购买了两套“国宝九龙金币”,支付货款19998元。包装盒上写着:这套货币为国家法定流通纪念币。随后,张某以这套货币并不是我国法定货币、藏品公司构成欺诈为由,请求双倍赔偿。

律师解读:根据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这意味着,在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商业欺诈的消费者可以获得三倍赔偿,并且最低赔偿额为五百元。

本案中,藏品公司以“国家法定货币”进行宣传,引导消费者错误判断,构成了欺诈行为。根据修改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张某只能要求一倍赔偿。但如果该案发生在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后,张某可以请求购买金额三倍的赔偿。

此外,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对商业欺诈进行了惩罚性赔偿的加强,并增设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

亮点二:网购七天无理由退货

案例二:黄某在网上购买了一款数码摄相机。收货后,黄某因不喜欢,所以向商家提出退货要求,但商家认为摄像机本身并没有任何质量问题,所以拒绝了黄某的要求。

律师解读:根据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网购商品都享有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权利,根据法条规定,定制商品、易腐商品、拆封的数字化商品、交付的报纸和期刊以及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除外。此外,消费者退货的商品需要保证完好,并且退货运费由消费者承担。

本案如果发生在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后,黄某可以在七日内无理由退货,无论相机是否有质量问题。

亮点三:新车半年内出问题商家负责举证

案例三:2012年,杨某购买了一辆奥迪A6L轿车,购车后第七天,杨某发现变速箱、仪表盘出现故障,后又发现空调不凉。他多次与汽车销售公司交涉,但销售公司总说汽车没有质量问题,要求杨某提供相关证据。杨某无奈花费3500元委托鉴定公司鉴定,结果显示轿车与新车车况不符。

律师解读: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耐用商品等瑕疵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根据该法第23条第三款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这意味着,在消费者购买耐用商品后的六个月内,如果出现质量问题,经营者需要举证证明商品没有瑕疵。

本案如果发生在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后,杨某不需要提供鉴定证据,而由汽车销售公司承担证明商品没有瑕疵的责任。

亮点四:虚假广告代言明星难逃干系

案例四:陈某在广告上看到某明星为一保健食品代言,这个明星称这款产品使用效果良好。于是,陈某购买了这个品牌的保健品,服用后出现副作用,最终住院治疗。经检查,这两种保健品均未经批准。

律师解读:根据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5条第三款规定,社会团体、个人在虚假广告或其他虚假宣传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服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以上法条中所提及的“个人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服务”指的就是明星、专家等个人代言、推荐商品或服务的情况。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了个人代言的责任,并将代言商品或服务的范围扩展到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服务。这给明星代言戴上了一顶“紧箍咒”。

针对本案的情况,如果发生在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后,陈某可以要求保健食品的代言人承担连带责任。

亮点五:网购纠纷可告交易平台

案例五:陈某通过某网络交易平台上的卖家购买了某品牌的电视机,使用3个月后出现故障。陈某联系厂家售后,被告知这台电视根本不是这个厂家的产品,不予保修。陈某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联系卖家时,发现卖家店铺已关,而交易平台也无法提供卖家的真实信息。

律师解读:根据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服务者要求赔偿。如果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服务者的真实信息,消费者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应知销售者或服务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销售者或服务者承担连带责任。

本案如果发生在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后,陈某可以要求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承担责任。

亮点六:消费者信息商家须保密

案例六:丁某在网上购买个人隐私物品,快递公司将丁某的个人信息对外出售。丁某购买个人隐私物品的行为被同事发现,并给丁某造成了精神压力,最终被诊断出有精神分裂的倾向。

律师解读:根据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非法提供。经营者应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拒绝的情况下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是不允许的。

根据以上规定,保护个人信息权被明确为消费者的权利内容和经营者的重要义务。经营者在收集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时需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保证信息的安全和保密。如果违反规定导致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或损失,经营者需要采取补救措施,并承担相应责任。

延伸阅读
  1. 顾客在商场受伤,该怎样处理
  2. 平等权与支配权
  3. 超市卖假货几倍赔偿
  4. 手机无故自燃,消费者怎么维权
  5. 要求退一赔三必须上法院起诉吗

消费者权益法热门知识

  1. 消费者安全权的概述与内容
  2. 新消法如何规定先行赔付制度
  3. 消协为商家担保实乃越位
  4. 消费维权打12333投诉有用吗
  5. 消费投诉误区
  6. 建筑工程竣工的验收流程
  7. 辞退证明与离职证明的区别
消费者权益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