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2-04
证据在诉讼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行政诉讼也是如此。行政诉讼的过程就是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在原被告双方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运用证据查明争议的事实,确定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与否的过程。 这也就是说,行政诉讼本身就是司法机关审查并判定被诉行政机关的证明责任完成与否、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活动。因此,审查并判定负证明责任的被诉行政机关的证明活动是否达到了其应当达到的证明标准是行政诉讼的核心内容,这就涉及证据法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证明标准。
证明标准,又称证明要求、证明尺度、法定的证明程度,指证明与事实之间的联系应当达到何种程度才能认定案件事实,也是认定案件事实的最低证明要求。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是指在行政案件中依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证明案件事实所应达到的程度,是人民法院查明行政案件事实,特别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符合客观真实的标准,具体包括行政诉讼证据所应达到的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
在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基本上倾向于根据案件的不同性质和情况,以明显优势证明标准为原则,以优势证明标准和“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为补充。第一,明显优势证明标准指按照证明效力具有明显优势的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明标准。 这一标准是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一般标准,适用范围较广。第二,优势证明标准指按照证明效力占优势的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明标准。 这一标准是接近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中间标准,一般适用于涉及财产权或者人身权的行政裁决案件。第三,排除合理怀疑标准是指案件主要事实均有相应证据证明,且证据之间及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没有矛盾,或者虽有矛盾但能够合理排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证据的规定较为简单、笼统,不能满足审判实践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行诉法解释》和《行诉证据规定》对证据的规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并未对证明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现行立法将证据确凿、重新审查和法律事实作为事实认定的依据,但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现行立法对证明标准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不足之处。在实践中,审判法官对证明标准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差异,导致操作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对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进行完善,确立符合行政程序及行政诉讼程序价值功能的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