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1-16
行政诉讼立案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 总体划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 正面列举: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提起的诉讼;对限制人身自由或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诉讼;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诉讼;申请行政机关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的诉讼;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诉讼;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诉讼;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诉讼。除此之外,人民法院还可以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外的其他行政案件。
3. 不可诉行为的排除: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提起的诉讼;对行政法规、规章或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提起的诉讼;对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提起的诉讼;对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
行政诉讼的立案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原告资格:原告应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且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自然人应提交身份证明,法人应提交经年检合格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其他登记部门出具的法人资格证明,其他组织应提交营业执照或核准登记部门出具的资格证明。
2. 明确的被告:被告应为作出所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且提供被告明确的住所地或经常居住的详细地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电话、邮政编码。
3. 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原告应提供与争议事实有关的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并填写证据清单,注明证据名称、份数、证明对象及提交时间。
4. 受理范围和管辖:案件应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的范围,且被诉人民法院应具有管辖权。
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根据不同情况可以作出以下判决:
1. 维持判决: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情况下,判决维持原判。
2. 撤销判决:具体行政行为存在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等情形时,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3. 强制履行判决:被告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对于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情况,可以判决变更具体行政行为。
4. 确认判决:人民法院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不适宜判决维持或驳回诉讼请求时,可以作出确认其合法或有效的判决。
5. 违法或无效判决:如果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无效,人民法院应当作出确认其违法或无效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