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5-14
举证时限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 程序安定理论:程序安定是指民事诉讼的运作应依法定的时间先后和空间结构展开并作出终局决定,保持有条不紊的稳定状态。举证时限的限定可以减少程序的回复和重新启动,确保程序的有序性和稳定性,避免随时提出证据带来的程序动荡。
2. 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不举证而逾期提出新证据可能是出于恶意,故意不提出证据而期待出奇制胜。通过规定逾期提出证据失权的法律后果,可以对当事人的诚信进行督促。
3. 举证责任: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无法确定的事实存在不利后果的责任。举证时限制度给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一种外来的时间和不利后果的压力,能够敦促其积极履行举证责任。
4. 形式真实主义:民事诉讼中的事实认定是对已发生事件的回溯,事实依据必须符合法律的形式规定,并受制于法律的评价。举证时限的限定可以保证程序整体公正,确保案件在合理时间内得到审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举证时限进行了具体规定,其中包括举证时限的一般规定、证据交换问题以及新证据问题。然而,该规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规定不明确:《规定》中关于举证时限的规定并不明确,特别是对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举证期限没有具体的约束,可能导致不同法官对举证期限的解释不一致。
2. 条款存在矛盾:《规定》中的几个条款存在矛盾,例如关于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证据的规定与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新证据的规定相矛盾。
3. 对不同类别证据的区别对待:《规定》中对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时间进行了具体规定,但该规定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原则相矛盾。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具体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举证期限,确定一定的限度,以提高司法效率。
2. 明确规定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后不提交证据的具体范畴,区分不提交和不能提交的情况,给予当事人弥补的机会。
3. 消除条款的重复现象,避免对同一问题进行重复规定。
4. 修改关于申请当事人出庭作证期限的规定,使其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原则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