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管辖的确定在诉讼中的重要性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管辖 > 民事地域管辖法律知识

地域管辖的确定在诉讼中的重要性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3-20

 
314903

地域管辖在诉讼中的确定方法

一般地域管辖

一般地域管辖是指在诉讼中,根据原告与被告的住所地来确定管辖范围。被告的住所地是关键因素,因为原告必须在被告所在地提起诉讼,被告必须是固定的。在理解被告所在地和经常居住地的概念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住所地和居住地的界限。

2. 住所地和居住地不一致时的处理方法。

3. 住所地和居住地有两个以上时的处理方法。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条规定: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的住所是指法人的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在审查起诉书时,一般地域管辖涉及到自然人的身份证明和家庭住址的审查。身份证上的住址即为户籍所在地。对于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不一致的情况,一般需要审查租房合同、居住公安机关办理的暂住证明或证人的证明等,以确定地域管辖。

因此,在审核住所地时,需要审查自然人的身份证和暂住证;对于法人,需要审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对于机关、社团法人,需要审核县一级政府的批准文件。

如果提起诉讼的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恰好符合法律规定,立案程序则只需要按照法条进行常规操作即可。然而,如果发生的纠纷与规定不相符,例如被告在某居住地不满一年的情况,机械地按照住所地立案有时与经济诉讼原则相悖。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可以根据诉讼法引入新的概念——纠纷发生地管辖权。在确定纠纷发生地管辖权时,需要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1. 当事人(被告)长期远离户籍所在地,户籍所在地法院确实不便管辖。

2. 被告经常在居住地居住时间内与原告发生纠纷,并且原告同意在被告居住地提起诉讼。

3. 纠纷发生地管辖不违反专署和级别管辖的规定。

4. 纠纷发生地管辖不损害第三人利益。

5. 提起身份关系纠纷时,不适用纠纷发生地管辖。

在合法前提下,应充分便利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确定立案管辖。

特殊地域管辖

特殊地域管辖是指在诉讼中,由于一般原则无法确定管辖范围,根据特殊情况来确定管辖范围。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民诉意见的规定,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情况:

1. 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居住的人提起有关身份的诉讼。

2. 对下落不明或宣告失踪的人提起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3. 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诉讼。

4. 对被监禁的人提起诉讼。

5. 追索赡养费案件中,几个被告所在地不在同一辖区的情况下,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6. 非军人对军人提出的离婚诉讼,如果军人为非文职军人,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延伸阅读
  1. 股权确认纠纷的财产保全程序
  2. 法律咨询:行政诉讼共同地域管辖有哪些情况?
  3. 我国《仲裁法》的简介
  4. 工伤老板不管可以直接上法院起诉吗
  5. 如何完善刑事诉讼中的指定管辖

民事诉讼管辖热门知识

  1. 管辖分类及其在法律中的应用
  2. 公安局地域管辖范围
  3. 刑事案件的特殊管辖及其适用范围
  4. 国家管辖权冲突的协调与避免纷争
  5. 法律咨询:关于管辖权异议的问题
  6. 协议管辖的定义和适用范围
  7. 移送管辖及其适用条件
民事诉讼管辖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