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仲裁法》的简介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仲裁法律法规法律知识

我国《仲裁法》的简介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5-02-16

 
175933
我国仲裁制度建立于本世纪初。民国政府建立后,1912年、1913年分别颁布了《商事公断处章程》和《商事公断处办事细则》。建国后,首先建立了涉外仲裁和劳动仲裁制度,之后建立了经济合同仲裁制度。1956年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内成立了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1980改名为“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1988年正式改名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并在深圳和上海设立分会,受案范围扩大至“当事人一方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纠纷”。1959年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内成立了海事仲裁委员会,1988年正式更名为“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

中国经济合同法中的仲裁制度

1981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其中规定了仲裁实行“一裁二审”制度。根据该制度,当经济合同发生纠纷时,当事人应首先进行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国家规定的合同管理机关申请调解或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一旦仲裁作出裁决,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在期限内不起诉,裁决即具有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仲裁条例》的发布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的规定,国务院于1983年8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仲裁条例》,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设立了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负责处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并实行一次裁决制度。

1993年的修正案

1993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合同仲裁的原则。根据修正案,经济合同仲裁实行协议仲裁、或裁或审、一裁终局的原则。此外,我国还在科技部门、建设部门等设立了技术合同仲裁委员会、房地产仲裁委员会。这些仲裁机构都设立在行政机关内部,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时,仍可向人民法院起诉,这对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95年的仲裁法

1995年9月1日,我国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这是一部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法律。仲裁法确立了或裁或审、一裁终局的制度。根据仲裁法,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后,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时,人民法院不能受理。仲裁裁决具有终局性,一旦作出即具备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再就同一纠纷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必须履行仲裁裁决,如果不履行,对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进行强制执行。

仲裁法还规定了仲裁没有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的原则,当事人有权选择任何地方的仲裁机构来处理经济纠纷。仲裁法始终贯穿着当事人自愿原则,当事人有权选择是否仲裁、选择哪一个仲裁机构、选定或委托主任指定仲裁员、约定仲裁庭组庭方式,也可以自行和解并达成和解协议。仲裁法还规定了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原先设立在行政部门的仲裁机构被重新组建成新的仲裁委员会,以提供更大的自主性和公正性。因此,仲裁已经成为国际通行的有效纠纷解决途径。

延伸阅读
  1. 仲裁调解开庭吗
  2. 撤回仲裁申请指什么
  3. 签到表可证明成立劳动关系吗
  4. 劳动仲裁过后如何上诉
  5. 申请劳动仲裁,劳动局迟迟不给解决怎么办

民诉与仲裁指南热门知识

  1. 儿子租父亲的房子合法吗
  2. 公安有调解权吗
  3. 讯问笔录当事人拒绝签字有效吗
  4. 车险仲裁和诉讼哪个好
  5. 个人向企业交养老保险的仲裁申请书范本
  6. 调解书的证据虚假怎么处理
  7. 法官调解结果和最终判决一致吗
民诉与仲裁指南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