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5-02-16
1981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其中规定了仲裁实行“一裁二审”制度。根据该制度,当经济合同发生纠纷时,当事人应首先进行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国家规定的合同管理机关申请调解或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一旦仲裁作出裁决,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在期限内不起诉,裁决即具有法律效力。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的规定,国务院于1983年8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仲裁条例》,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设立了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负责处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并实行一次裁决制度。
1993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合同仲裁的原则。根据修正案,经济合同仲裁实行协议仲裁、或裁或审、一裁终局的原则。此外,我国还在科技部门、建设部门等设立了技术合同仲裁委员会、房地产仲裁委员会。这些仲裁机构都设立在行政机关内部,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时,仍可向人民法院起诉,这对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95年9月1日,我国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这是一部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法律。仲裁法确立了或裁或审、一裁终局的制度。根据仲裁法,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后,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时,人民法院不能受理。仲裁裁决具有终局性,一旦作出即具备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再就同一纠纷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必须履行仲裁裁决,如果不履行,对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进行强制执行。
仲裁法还规定了仲裁没有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的原则,当事人有权选择任何地方的仲裁机构来处理经济纠纷。仲裁法始终贯穿着当事人自愿原则,当事人有权选择是否仲裁、选择哪一个仲裁机构、选定或委托主任指定仲裁员、约定仲裁庭组庭方式,也可以自行和解并达成和解协议。仲裁法还规定了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原先设立在行政部门的仲裁机构被重新组建成新的仲裁委员会,以提供更大的自主性和公正性。因此,仲裁已经成为国际通行的有效纠纷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