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6 更新时间:2023-08-26
欺诈行为是指以故意引导他人产生错误认知为目的的行为。当事人在他人故意提供错误陈述的情况下,因产生错误认知而作出意思表示,构成了因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为了保护受欺诈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其不受因欺诈而为的意思表示所约束,法律规定了欺诈行为对民事行为的无效性或可撤销性。
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据是消费者维权的前提,也是消费者维权的有力工具。
消费者应该收集以下三个方面的证据:反映当事人法律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证据,例如商品的购货发票、服务发票、货物销售单、保修凭证、收款收据、质量承诺书、合同文件等;反映欺诈及损害事实存在的证据,例如产品宣传单、促销活动单、问题产品的样品、标的物检验鉴定结论等;能够证明经济损失情况的证据,例如损失清单、单据、现场勘查记录等。
在消费实践中,消费者往往忽视线上证据的保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视听资料包括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适用电子数据的规定。因此,网上聊天记录、微博、手机短信等形成或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都可以作为民事案件中的证据。
欺诈消费者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对其进行处罚,处罚方式包括责令改正、警告、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如果没有违法所得,则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