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法律知识

【法律常识】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09-20

 
55516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既有联系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什么是合同诈骗罪?什么是民事欺诈行为?下面手心律师小编就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介绍,欢迎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带来更好的帮助!

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

主观目的的区别

民事欺诈是为了用于经营,借以创造履行能力而为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而合同诈骗罪是以签订经济合同为名,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欺诈的内容与手段的区别

民事欺诈通过商品交换、完成工作或提供劳务等经济劳动来取得经济利益,而合同诈骗罪根本不准备履行合同,或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合同的民事欺诈一般无需假冒身份,而是以合同条款或内容为主。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是为了达到利用合同骗取财物的目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冒充合法身份。

欺诈财物的数额的区别

合同诈骗罪涉及的财物数额较大,而民事欺诈的财物数额相对较小。

欺诈侵犯的客体的区别

民事欺诈的客体是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欺诈方骗来的合同定金、预付款等,都是合同之债的表现物;而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作为犯罪对象的公私财物始终是物权的体现者。

欺诈的法律后果的区别

民事欺诈是无效的民事行为,当事人可使之无效。若引起诉讼,则由民事欺诈方对其欺诈行为的后果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而合同诈骗罪是严重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行为人对合同诈骗罪的法律后果要负担双重的法律责任。

欺诈适用法律的区别

民事欺诈由民法规范调整,而合同诈骗罪由刑法规范调整。

合同诈骗罪的具体表现

合同诈骗罪具体表现为以下情形:

以虚构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

行为人以某单位或个人名义向受害人表示签订合同的意思,受害人出于各种原因而与行为人签订合同,但事实上行为人声称的单位或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或未经授权的。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诱骗对方当事人与其签订合同,骗取财物的行为。

行为人使用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担保,诱骗对方当事人与其签订合同,从而骗取财物。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行为。

行为人并无实际履行能力而与他人签订合同,在签订合同后,为了防止对方当事人产生怀疑,先主动履行部分合同义务,从而使对方当事人确信其肯定会履行全部合同义务,而履行自己的义务,行为人便以小利骗取了大利;或者是行为人欲骗取他人财物较大,对方当事人有可能因数额太大而不敢与其签订合同,因此行为人先与对方当事人签订一数额较小的合同并主动履行,从而骗取对方当事人的信任,继而与对方当事人签订根本无履行能力的数额较大的合同,骗取财物。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逃匿的行为。

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收受了对方当事人所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而携款逃匿。

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在骗取他人的财物,但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积极追求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动机可以在签订合同之前就已具有,其签订合同不是为了进行合法正当的交易,而是通过签订合同达到骗取对方公私财物的目的;也可以产生在签订合同之后,行为人在签订合同之前并无骗取对方财物的直接故意,但在签订合同后因各种原因产生欺诈的故意。

民事欺诈的特征

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民事欺诈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故意作虚假陈述或故意隐瞒事实真相,诱使他方当事人陷于认识错误而与其签订合同的欺诈行为。合同的民事欺诈具有以下特征:

通过签订合同实施欺诈行为。

民事欺诈是欺诈方利用签订合同而实施其欺诈行为的,不论欺诈方是实施积极的欺诈行为,如虚构事实真相,还是实施消极的欺诈行为,如陷瞒事实真相,只要构成合同的民事欺诈,则都是通过签订合同来实施其欺诈行为的。

在订立合同阶段实施欺诈行为。

合同的民事欺诈行为在订立合同时就已开始实施。在订立合同的阶段实施欺诈行为,就是指欺诈方在向被欺诈方发出要约时,作虚假的陈述或隐瞒事实真相,从而诱使被欺诈方与之签订合同。

欺诈方的目的是使欺诈性的合同发生法律上的约束力,并通过合同的履行,实现欺诈方获得非法利益的目的。

欺诈方诱使被欺诈方订立合同的目的是旨在使欺诈性的合同发生法律上的约束力,并通过合同的履行,实现欺诈方获得一定的非法利益的目的。与合同诈骗罪的目的不同,合同诈骗罪的目的是通过签订并履行欺骗性的合同达到非法占有他人公私财物的目的。

欺诈方的手段是对合同中的主要条款或关键内容作虚假陈述,或隐瞒事实的真相。

欺诈方在与被欺诈方订立合同时具有一定的履约能力,并准备在订立合同后履行合同,但同时也想从履行欺诈性的合同中获取不法利益。

如果欺诈方在订立合同时根本无履行合同的能力或担保,也不打算在订立合同后履行合同,则属于合同诈骗罪。

延伸阅读
  1.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问题
  2. 合同诈骗罪与一般合同纠纷的界限如何确定
  3. 合同诈骗罪案例:提供法律帮助
  4. 合同诈骗罪案例分析
  5. 投资协议能否成为合同诈骗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被迫签订有欺诈性合同如何处理
  2. 预防合同诈骗的方法
  3. 签假合同应怎样处罚
  4. 谈谈合同诈骗罪及其预防
  5. 为还赌债一房二卖是什么类型犯罪
  6. 不得不看的合同诈骗认定
  7. 口头合同触犯合同诈骗罪是否合法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