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欺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7
合同欺诈概:合同欺诈行为,一直困扰与破坏我国市场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与运行,业已成为签订与行合同中急待解决的重要法律问题
近年来,合同欺诈行为日益猖獗,涉及的行业与地域范围日益广泛,并呈现出智能化、职业化、团体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市场公平交易与诚实信用的法则,扰乱了正常经济秩序,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合同欺诈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大公害,如果不及时遏制,将会干扰和阻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因此,如何控制、治理合同欺诈行为已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关心的热点问题。
合同欺诈的含义与特征
合同民事欺诈的含义与特征
合同民事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或误导对方陷于错误并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以实现签订合同目的的民事欺诈行为。具体来说,合同民事欺诈具有以下特点:
- 欺诈行为是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进行的,目的是通过欺诈手段诱导对方订立合同。
- 欺诈行为的客观表现是欺诈人对合同的主要条款及相关事实作虚假介绍或隐瞒真相。
- 欺诈人以欺诈手段诱使对方签订合同,并通过履行虚假合同获取非法利益。
- 欺诈人在欺诈行为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际履行能力,并通过履行合同的义务获取不法利益。
- 合同民事欺诈的法律后果是合同被确认无效,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随之无效,财产依法作相应处理。
合同刑事欺诈的含义与特征
合同刑事欺诈是指欺诈行为人利用合同作为手段,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诱使他人陷入错误并与之签订合同,从而实施诈骗犯罪的行为。合同刑事欺诈具有以下特点:
- 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是通过虚构事实、制造假象或隐瞒真相等欺诈手法,诱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愿与之签订合同。
- 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主观要件是具有诈骗的直接故意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 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过程包括前后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即诈骗人与对方签订合同并规定附加条件,然后诱使对方交出财物。
- 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具有智能性、团体性和职业性,且手法多变。
合同民事欺诈与合同刑事欺诈的异同
合同民事欺诈与合同刑事欺诈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合同欺诈行为,但在特征上有一些相似之处,容易相互混淆。它们的主要异同如下:
- 含义不同:合同民事欺诈是指以订立合同为手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民事欺诈行为;合同刑事欺诈是指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的行为。
- 法律后果不同:合同民事欺诈的法律后果是使合同无效,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随之无效;合同刑事欺诈的法律后果是构成诈骗犯罪,犯罪行为受到法律追究。
- 实施手段不同:合同民事欺诈主要通过虚假介绍或隐瞒真相诱使对方签订欺诈合同;合同刑事欺诈则通过虚构事实、制造假象或隐瞒真相等手段诱使对方交出财物。
- 目的不同:合同民事欺诈的目的是获取非法利益,而合同刑事欺诈的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