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的概述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方式及预防法律知识

欺诈的概述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17

 
399916
俗话说的挂羊头卖狗肉是指自己买的商品和自己宣传的商品不一样的意思,是属于欺诈消费者的行为的,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商家,以一样东西的优点去吸引消费占但是卖的却是另一样东西,这样属于欺诈行为属于犯法,一下就是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在网上找到的有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欺诈是一种故意行为,其目的是使他人产生错误认知。当事人因他人的故意虚假陈述而发生认知错误,从而产生意思表示,构成了因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为了保护受欺诈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使其不受因欺诈而为的意思表示的约束,在法律中,欺诈对国家利益造成损害也被视为使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的行为。

民事行为的无效情形

根据《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规定,以下民事行为是无效的:

欺诈在合同法中的分类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欺诈分为损害国家利益的欺诈和不损害国家利益的欺诈,前者被视为无效行为,后者被视为可撤销行为。

合同无效情形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以下情形下的合同是无效的:

挂羊头卖狗肉是否属于欺诈

挂羊头卖狗肉是中国的俗语,用来形容欺诈行为,即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根据梁*星教授的观点:“欺诈是指故意欺骗他人,使其陷于错误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根据彭*林教授主编的《民法学》的定义,欺诈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捏造虚假情况,或歪曲、掩盖真实情况,使表意人陷于错误认识,并因此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而王*明教授主编的《民法》一书认为:“欺诈是指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基于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大多数学者认为,欺诈行为的构成需要具备四个要素,即欺诈方的欺诈故意、欺诈行为,受欺诈方的错误意思表示以及欺诈方的行为与受欺诈方的错误意思表示之间的因果关系。

总结而言,欺诈是指行为人故意制造虚假或隐瞒真相,并有可能使他人误解上当的行为。只要欺诈行为人故意实施欺诈行为并有导致他人误解上当的可能性,就构成欺诈。欺诈行为人实施的欺诈行为必须具有导致他人误解上当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对现实社会关系构成威胁,具有社会危害性。至于是否导致他人受骗的结果,并不影响欺诈的构成。如果欺诈行为引起他人误解并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行为人达到了目的,产生了行为人追求的结果,那么构成了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要件。需要注意的是,“欺诈”与“欺诈的民事责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它们的构成要件也不同。在欺诈手段上,“故意制造假相”既包括口头欺诈手段,即“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也包括以书面或行为等方式进行的欺诈手段,其涵盖面更为准确和全面。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欺诈行为的定义和方式
  2. 利用代购欺诈
  3. 一万元是否构成合同欺诈罪
  4. 合同欺诈的定义与分类
  5. 案情
  6. 合同欺诈是否构成侵权行为
  7. 超前点播,欺诈如何认定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