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2-09
欺诈行为人出于恶意,目的是非法获取财物或其他利益。而表见代理人的目的是代表本人进行民事行为,希望在本人与第三人之间建立一种权利、义务关系。
欺诈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冒充他人名义等方式进行欺骗。而表见代理是以本人名义进行民事法律行为。
欺诈行为产生的后果由行为人自行承担。而表见代理行为产生的后果由本人承担(被代理人),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因此,表见代理实际上是在无权代理人、被代理人、善意第三人之间进行民事权利义务的一种分配。尽管表见代理在性质上属于无权代理,但代理人的形式要件是具备的,即行为人是以代理人的意思,为被代理人与第三人的利益从事民事活动。代理人的代理活动目的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为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确立一种权利义务关系。
欺诈行为人在冒用他人名义骗取第三人财物的情况下,与表见代理有一定的相似性。然而,其本质完全不同,欺诈行为人并不以代理为目的,也没有将行为的效果归结为被代理人的意思,而只是采用虚构事实的手段,为自己骗取他人财物。
根据中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以下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刑法修正案七》第四条的规定,在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后增加了一条,作为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该条款规定了对于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通过传销方式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行为的处罚。
表见代理包括以本人名义实施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
表见代理在本质上是无权代理,因此该代理应是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终止后的代理行为。
无权代理之所以成为表见代理,关键在于代理人具有被授权的表象。尽管代理人没有实际授权,但任何正常交易人都能根据表象自然“推断”出代理人具有代理权。
如果相对人明知代理人无代理权或与代理人串通,均不构成表见代理。相对人必须是善意且没有过失。
表见代理是在本人对无权代理行为不认可的情况下产生的。无代理权人的代理行为在被认定为表见代理之前,首先构成无权代理。如果本人在代理行为发生后对该无权代理行为进行追认,表见代理不成立。
表见代理被认定成立后,行为人的代理行为应当按有效的代理来看待。因此,在此情况下签订的合同应当是有效合同,相对人不享有撤销权。
表见代理被认定成立后,其在法律上产生的后果与有权代理相同,即由被代理人对代理人实施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被代理人因表见代理成立而承担民事责任时,被代理人有权根据与代理人是否有委托关系、代理人是否超越代理权以及代理权是否已经终止等不同情况,以及无权代理人的过错情况,依法请求无权代理人给予相应的赔偿。无权代理人应当对被代理人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