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法律欺骗消费者有什么后果?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08-04
导读:根据国家法律欺骗消费者的后果是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或者是行政处罚的责任,并且要对消费者进行损害赔偿。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一倍。
发布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
《产品质量法》对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
根据《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广告中对产品质量作出虚假宣传的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这一规定对于商业促销广告中存在的对产品质量的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现象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从法律角度来看,《广告法》与《产品质量法》的相应规定相互呼应,共同打击以虚假广告宣传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发布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
根据《广告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将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同时,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明知或应知广告虚假仍继续设计、制作和发布的,也将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无法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和地址,将承担全部民事责任。此外,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服务,导致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也应承担连带责任。
消费者索取加倍赔偿的权利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消费者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向发布虚假广告的广告主索取加倍赔偿。
经营者要为欺诈行为付出加倍赔偿
惩罚性赔偿金制度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如果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应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金额,增加赔偿的数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一倍。这种规定是对欺诈性损害行为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惩罚性赔偿金是指侵害人向受害人支付超过实际损失的赔偿费。这对受害人来说可以充分弥补其损失,对侵害人来说则具有惩戒作用。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加倍索赔的适用范围
欺诈行为的认定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加倍赔偿适用于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存在欺诈行为的情况。换句话说,只要经营者以欺诈行为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就必须承担加倍赔偿的责任。那么,如何认定欺诈行为呢?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作为消费者,我们应提高警惕,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不被商家的虚假信息所欺骗。如果不幸受骗,应立即与对方协商解决,并要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无法通过协商解决的情况,可以进行投诉等相关举措。我国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经营者违法犯罪行为。因此,作为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务必注意相关的民事法律法规,以维护自身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