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2-12-22
分居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在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分居协议一般情况下并没有法律效力。
我国的婚姻法律制度并未对分居协议进行明确的认可。尽管分居协议在避免草率离婚、缓解家庭矛盾、躲避家庭暴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分居制度也可以成为我国婚姻制度的有益补充。然而,根据我国婚姻法律制度的规定,夫妻之间应当同居,而分居并不被法律所提倡。因此,当事人基于分居协议向法院起诉要求履行分居协议内容并排除对方骚扰的诉讼请求往往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相反,当事人起诉要求保护同居权的诉讼请求则有可能获得法院的支持。要使分居协议得到国家的认可,需要修改《民法典》,明确规定分居时间的限制、分居期间的权利和义务。
尽管分居协议的整体法律效力有限,但并不意味着分居协议的所有条款都无效。例如,在分居协议中关于处分夫妻财产关系的条款,只要不违反我国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仍然具有有效性。
分居协议中应明确约定子女的抚养责任,包括由谁来抚养子女、如何承担抚养费用以及行使抚养权的具体方式。
分居协议可以对分居期间的财产进行约定。如果没有约定或无法达成一致,仍然视为双方共同财产。双方可以在协议中规定分居期间双方不再享有家事代理权(但无法对抗善意第三人),一方违反约定则需赔偿另一方的损失。双方还可以约定分居期间一方产生的债务视为个人债务(同样无法对抗善意第三人),一方违反约定则需赔偿另一方的损失。
分居协议应明确约定分居的期限,一般限定在三个月至两年之间。如果期限届满后一方当事人仍然认为感情无法复合并要求离婚,可凭借该协议向法院起诉离婚。
分居协议可以基于当事人双方的协议而终止,但应制作书面协议或办理分居终止的公证。
总之,目前我国尚未对分居协议赋予法律效力。因此,如果夫妻感情破裂但不选择离婚,而是签订分居协议,该协议在法律上并不具备认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