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5-01-27
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债务人或第三人有权处分的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建设用地使用权、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交通运输工具以及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均可以作为抵押财产。
然而,土地所有权、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社会公益设施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财产不得抵押。此外,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的财产,以及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也不能作为抵押财产。
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价值的财产权利,可以作为抵押财产为债务履行提供担保。然而,农村非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则不能作为抵押财产。这是因为农村非建设用地使用权主要包括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而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涉及到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公益设施。
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债权人为保障实现债权,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担保。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担保方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定金、留置等五种方式。其中,抵押被认为是最安全且不会增加债务人经济负担的方式,特别适合大额且偿还周期较长的债务担保。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诚信意识的缺乏,违约、毁约行为普遍存在。因此,作为债权人,普遍不愿意接受保证担保,即第三人的信誉担保。另一方面,定金和留置担保会影响债务人的资金和财产使用,因此不适合大额和偿还期限较长的债务担保。
因此,债权人往往选择抵押担保作为首选方式。抵押担保以不转移财产占有关系为特征,可以充分发挥物的效用,同时有效保护债权的安全。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抵押财产,符合担保法律规定,可以为债务履行提供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