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5-22
根据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父母为未成年子女购置房产属于赠与行为。赠与行为需要满足主体合格、意思表示真实、内容不违法、形式合法等要件。
父母作为赠与人,其意思表示真实,内容也不违法,赠与行为形式合法。对于未成年人作为受赠人,有人认为登记在未成年人名下的房产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因为实际出资人是父母,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民事行为。然而,未成年人作为受赠人在赠与行为中的主体是合格的,因为不论是否成年,一切自然人皆为完全民事权利能力人。虽然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可以不一致,但未成年人的某些民事行为无须经其法定代理人的承认即可成立并发生法律效力,如受赠、继承等纯获利的民事行为。因此,未成年人作为受赠人在赠与行为中的主体是合格的。而作为赠与人的父母是成年人,具备完全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其作为赠与人的主体也是合格的。综上,父母为未成年子女赠与房产的民事行为具备了民事法律行为构成的四个要件,其行为后果是合法有效的。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规定,若产权证办在未成年人名下,则未成年人为该房产的当然所有者。父母虽然出资购买,但不是房产的所有人。父母作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可以代子女购买房产,但无权随意处分未成年子女的房产,前提是为了未成年人的利益。违反此规定,即擅自处分未成年人的房产,法定监护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关于“为未成年人的利益”这一规定的理解,《民法通则》第18条规定:“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对“为未成年人的利益”作出具体明文解释,但通常可以理解为:只为被监护人设定权利没有设定义务的情形属于“为被监护人的利益”,而只为被监护人设定义务而没有设定权利或者权利小于义务的情形则不属于“为被监护人的利益”。主要表现为父母出于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或受教育等必要情况,例如子女上学、治病需要大笔费用,未成年人致人伤害需要支付大笔赔偿费用等。除上述情况之外,父母不得以任何理由出卖、赠与、分割、设定抵押等处分未成年子女名下的房产。
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共同所有的房产也不能设定抵押,因为一旦抵押权人处分了抵押的房产,将危害到未成年人的利益,所以这类房产禁止抵押。
另外,购买属于未成年人的房产时,必须由子女与父母共同签字,单独子女或单独父母的签字是不行的,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