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5-01-30
根据法律规定,商品房预售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通常情况下,商品房预售合同采用标准合同的形式,其中包括双方当事人的情况、预售商品房的基本情况、预售商品房的价格及支付办法、交付房屋的日期、违约责任等。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商品房预售合同后,预售方应当将合同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在房地产纠纷案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类纠纷涉及的金额较大,涉及的人数较多,而且具有较强的法律政策性,因此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根据实践经验,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主要包括价格纠纷、不能交付或不按期交付商品房纠纷、预售商品房转让纠纷、质量纠纷等。其中,价格纠纷和不能交付或不按期交付商品房纠纷是最常见的。针对不同性质的纠纷,需要采取不同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处理。
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投资数额大、履行期限长,因此,在建设和交付的过程中可能会因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引发价格纠纷。一方面,预售方可能要求提高房价,以应对建筑材料价格上涨或房地产价格上涨,而预购方可能拒绝提高房价,从而引发纠纷;另一方面,预购方有时可能要求降低房价,以应对房地产价格下跌,而预售方可能拒绝降低房价,从而引发纠纷。目前,价格纠纷占据了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的一半以上。由于法律对此尚未明确规定,各地处理方法不尽相同,有的按照合同约定处理,有的按照当事人分担风险原则处理,有的按照情势变更原则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房地产开发经营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对商品房预售合同的价格纠纷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我们认为,这个《解答》对处理《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后的商品房预售合同的价格纠纷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商品房预售合同的价格纠纷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因此,我们认为不可能采用固定的方法处理,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解决。
首先,应坚持合同效力的原则。只要商品房预售合同依法成立,就应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强调合同义务的履行。因此,一般情况下,法院不应支持合同当事人以建筑材料或房地产价格上涨或下跌为由要求提高或降低房价的要求。房地产市场中,建筑材料或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属于正常的市场风险,而不属于国家政策性风险。当事人在签订预售合同时,是根据市场行情确定价格的,因此,对于这种市场风险是可以预见的。
基于正常的市场风险所产生的房价上涨或下跌,应由预售方或预购方承担,不能将其转嫁给另一方当事人,也不能由双方当事人共同承担这种风险。其次,应坚持情势变更原则。情势变更原则是合同履行的重要原则,尽管我国现行法律中尚未明确规定,但学者们普遍承认并且我国的审判实践也已经运用情势变更原则处理相关纠纷。在房地产审判实践中,各地基本上都将情势变更原则作为解决房地产纠纷的原则之一。例如,在商品房价格因国家政策变化或地方政府的房地产开发规划变更而引起的情况下,可以按照情势变更原则处理价格纠纷。在处理商品房预售合同的价格纠纷时,应特别注意正确区分情势变更和正常的市场风险。
在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中,预售方不能交付或不按期交付商品房的纠纷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种纠纷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预售方的建房资金不到位,有的是因为预售方将商品房转卖给第三方等。对于这类纠纷,判定是继续履行合同还是解除合同是较难处理的问题。
在预售方不能按合同交付房屋的纠纷中,大多数预购方要求预售方退还房款并承担违约责任(解除合同)。当然,也有的预购方要求预售方继续履行合同并承担违约责任。对于这类纠纷,应在坚持合同效力的前提下,切实维护预购方的合法权益。
一方面,在预售方有能力继续履行合同的情况下,应要求预售方继续履行合同并承担违约责任。否则,如果判定解除合同并退还房款,则可能由于预售方无力退款而使预购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在预售方没有能力继续履行合同的情况下,但预售方有足够的资金可以退还房款的情况下,可以解除合同并退还房款并承担违约责任。如果预售方既无力继续履行合同,又无力退款,法院可以采取一定的保全措施,以保护预购方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