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10-01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虚拟币可以被认定为犯罪资金。虚拟币的使用在犯罪活动中属于涉众型犯罪。虽然虚拟币在法律中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使用虚拟币进行的活动违反了相关法律,应根据这些法律规定来定罪和量刑。例如,通过虚拟货币非法吸收社会公众资金,打着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等幌子,未经批准发布虚假信息,以高额利润吸引不特定公众非法募集资金并建立资金池的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根据《刑法》第176条的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将受到以下刑罚: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将受到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如果单位犯罪,单位将受到罚金处罚,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进行处罚。
以上案例是虚拟货币犯罪的典型例子。尽管募集的是虚拟货币,但在实践中,这些虚拟货币都是市场上流通性较高、易于变现的品种。因此,司法实践中可以将其视为刑法意义上的财产,并且相关案例也肯定了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因此,虚拟货币应当被认定为犯罪资金。
虚拟货币分为加密和非加密两种。一般指的是数字加密虚拟货币,它是一种基于点对点交易的数字货币,依靠“区块链”技术进行支撑,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不依赖于特定的货币机构发行。虚拟货币根据计算机运算一组方程式的开源代码进行大量计算处理产生,实现点对点交易。虚拟货币的总量是有限的,具有极强的数量稀缺性,因此被形象地比喻为“挖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