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8-13
2000年8月17日,上海市某汽车出租公司与张某签订了一份《承包协议》,约定由出租公司提供车辆和经营权牌照,由张某承包驾驶并承担相关费用。在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张某在营运过程中发生了事故,导致车辆损坏和自身重伤,目前仍在医院接受治疗,医疗费用已接近万元。张某的父亲向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确认张某属于工伤,但不确定是否能得到支持。
根据《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的规定,从事客运服务的主体分为个人和法人单位两类,需满足特定要件。因此,并非所有自然人都有资格与出租公司签订《承包协议》。在本案中,出租汽车公司以公司名义对外营业并获利,而张某接受公司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双方之间存在一种内部经济利益和经济责任的分担关系,因此张某发生的事故应当被认定为工伤事故。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的明文规定,职工被认定为工伤的具体情形包括在营运中发生事故等情况。然而,《条例》规定的受保护对象为"职工",因此张某是否属于"职工"的身份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尽管张某与汽车出租公司表面上签订的是《承包协议》,且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双方订立有劳动合同,但仔细分析会发现,他们之间实际上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即《承包协议》严格上讲就是劳动合同。因此,出租公司与张某之间实质上是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只是表述方式上有些模糊。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张某的事故应当被认定为工伤事故。
本案涉及的实质问题是"大承包"与"小承包"之间的关系。总承包商每月收取管理费就应对"小承包商"的行为负责,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对于张某事故的性质,我们需要深入追究,因为性质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例如,因犯罪、违反治安管理、醉酒以及自残、自杀而导致的伤亡都不应被认定为工伤。因此,我认为工伤是否被认定最终取决于事故性质的明确性。
首先,本案的焦点在于对张某与汽车出租公司之间关系的认定,即对《承包协议》的性质界定。如果双方是劳务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那么就不存在工伤问题,因为《工伤保险条例》的调整对象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只有在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张某的工伤认定才有可能成立。
其次,所谓的"承包协议"实质上是一种小承包协议,是用人单位劳动报酬的分配方式,其并不改变劳动关系的性质,张某与出租公司之间只是一种内部关系。
最后,"在营运中发生事故"所指的"营运"一般是指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因工作原因发生的事故。这与"工伤认定"所要求的基本要素相吻合。除非出现《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特殊情形,如犯罪、违反治安管理、醉酒以及自残、自杀而导致的伤亡,否则可以对张某做出工伤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