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1-20
1. 当发生疫情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时,首先应查阅合同是否包含与不可抗力相关的约定。如果合同中明确约定了此类情况属于不可抗力,并规定了在不可抗力发生后的具体履行问题,那么应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2. 如果发现合同中没有约定不可抗力情况的处理方式,那么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同目的、双方履约能力和法律后果,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案,并选择具体有效的救济途径。
3. 在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后,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合同相对方,并提供构成不可抗力事件的相关证据。
4. 应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及时止损,以减少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5. 需要留存相关证据,例如商场发布的停业通知、相关部门发布的限制运输通告等,以备将来在诉讼纠纷中作为证据使用。
6. 时刻关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和司法解释,善于运用政策以减少损失。
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
1. 当合同因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时,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2. 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3.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4.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有其他违约行为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5. 还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的规定:
1. 因不可抗力无法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 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
根据《合同法》的定义,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