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5-02-09
仲裁协议应明确表达双方选择仲裁作为解决争议的方式,符合仲裁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根据世界多数国家的仲裁法原则,一旦仲裁裁决作出,当事人不得再向法院起诉。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复函》和一些中级人民法院的判例,仲裁协议中约定或裁或审可能导致法院裁定仲裁协议无效。
仲裁协议中应明确选定一家双方共同信赖的仲裁机构,符合仲裁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选定的仲裁委员会”。需要注意的是,仲裁协议中同时约定两家或多家仲裁机构可能导致法院裁定仲裁协议无效。对于国内当事人约定将争议提交境外仲裁机构仲裁的情况,虽然目前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禁止,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人民法院处理涉外仲裁及外国仲裁案件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认为这类仲裁协议应被认定为无效,这意味着这种仲裁协议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为确保仲裁协议的合法有效,律师应熟悉仲裁法和仲裁规则对仲裁协议要件的要求。一个简便可靠的方法是参考仲裁机构提供的示范仲裁条款。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仲裁机构针对不同类型的争议提供了多种仲裁规则,因此仲裁协议需要明确约定适用的规则。例如,如果当事人希望将金融争议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根据该会的《金融争议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协议中必须明确约定适用《金融争议仲裁规则》,否则案件将适用贸仲的普通规则进行仲裁。
作为仲裁意思自治原则的重要体现,很多仲裁机构允许当事人在很大程度上对仲裁相关事项作出特殊约定。这是一个很多律师未予重视但却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熟悉仲裁规则的基础上,律师可以在仲裁协议中为有特殊需要的当事人确保更多的权利和利益。根据贸仲仲裁规则,当事人可以自行约定仲裁适用的法律(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由总会还是任一分会受理案件、仲裁地点、开庭地点、普通程序还是简易程序、书面审理还是开庭审理、是否可以在仲裁员名册外选定仲裁员、仲裁员国籍、仲裁语言等广泛的事项,甚至可以约定适用其他机构的仲裁规则。如果仲裁协议中没有对上述事项作出事先约定,一旦争议发生,双方在对抗的气氛中可能难以达成共识。需要提醒的是,合同或争议适用的法律不能直接解释为仲裁协议适用的法律。例如,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因本合同产生的争议适用英国法律解决”,并不意味着合同中包含的仲裁协议的解释必然适用英国法律。因此,如果有必要,当事人应专门约定此类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