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3-12-18
根据我国《仲裁法》第74条的规定,仲裁时效的适用原则如下:如果法律对仲裁时效做出了具体规定,那么就适用该规定;如果法律没有对仲裁时效做出具体规定,那么就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的诉讼时效可以适用于仲裁时效。根据该条规定,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此外,根据《民法通则》第136条第3项的规定,延付或拒付租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具体到每个仲裁案件的时效,仲裁庭将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确定。参照诉讼时效的有关规定,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
仲裁时效可以根据特定情况进行延长、中止和中断。当事人由于客观原因在仲裁时效期间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情况下,仲裁时效可以延长。在仲裁时效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情况下,仲裁时效将中止,直到中止的原因消除后,仲裁时效将继续计算。如果仲裁程序中出现了提起仲裁、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的情况,仲裁时效将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将重新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仲裁时效期间后,如果当事人自愿履行,那么不受仲裁时效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