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9-23
张某通过一家中介公司看中了本市广元路上一套二手房的挂牌出售,通过中介联系进行看房并达成购买意向,张某于当天向中介公司支付了意向金1万元。然而,当中介联系到卖方,确认房屋买卖事宜并转付意向金时,卖方以家庭意见不统一为由拒绝卖房。无奈之下,中介通知张某,居间不成功,卖方不肯卖房,请他另换其他房屋,或取回意向金。然而,张某认为,买卖不成,中介公司应承担违约责任。经多次协商,张某与中介未取得一致。于是,2005年4月,张某将中介公司诉至法院,要求中介按照“定金罚则”承担赔偿责任,及2万元人民币。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合同不能实现,中介公司和张某都没有过错。因此,判决中介公司返还张某的意向金1万元。
张某不服,上诉至二审法院。二审法院经过审理后,维持原判。
近年来,购买二手房的购房者多通过中介操作,并曾向中介公司支付定金或意向金。因此,如果卖方不愿出售导致买房者购房失败,中介公司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成为争议的焦点。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纠纷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待:
买房者已向中介公司支付意向金,并中介将其转交给卖房者变成定金。根据房地产中介行业惯例,如果中介公司按照居间协议将意向金转为定金,并向买房者出示了卖房者的定金收据,那么中介公司并没有违反合同约定。因此,买房者不能以中介机构违约为由要求支付违约金或赔偿,而应向卖房者追索。中介公司在房屋买卖中起到居间撮合的角色,主要负责提供订立合同的机会或媒介服务,并收取一定的居间费用。同时,我国法律也未规定中介公司因卖房者违约而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然而,很多居间协议中存在类似“如果卖房者违约,买房者在取得赔偿后,将赔偿所得的20%归中介公司”的条款。笔者认为,这种条款加重了买房者的责任,排除了买房者的主要权利,属于无效条款。
买房者已向中介支付意向金,但中介未及时转交卖房者变成定金。在房屋上涨期间,房东往往不愿收取中介转来的定金,以保持更有利的地位,而中介公司为了稳住买房者,常常谎称卖房者已收取定金,只是还需要进一步磋商等。在这种情况下,中介明显违反了居间人应具备的诚实信用原则和及时报告原则,属于违约行为。买房者可以据此向中介公司索赔,但需要及时取得中介公司失职的证据。
中介在居间时承诺提供担保的,可以追究中介的法律责任。有些中介公司为了促成交易,常常向买房者保证一定能够购到房,并要求支付定金或保证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介公司将保证落实到居间合同的具体条款中,视为中介公司为买房者提供了担保。如果买房者未购到房屋,可以向中介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中介机构代理卖房者与买房者签订的是买卖合同并收取定金,但最后卖房者违约。根据具体情况不同,应采取不同对待。如果中介公司拥有卖房者的代理权,可以与购房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此时只能追究卖房者的违约责任,并支付居间费用。然而,如果中介公司无代理权或代理权有瑕疵,与买房者签订了买卖合同,根据《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若不被卖房者追认,视为可以撤销合同。如果合同被卖房者撤销,买房者可以向中介公司或有过错的一方索赔,以弥补因此受到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