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5-2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土地纠纷可以通过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在协商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双方当事人必须自愿进行商谈,并达成一致协议。任何一方,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另外,任何单位或个人也不得非法干预。
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协议必须是合法的,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权益。该方法适用于因土地权属不明、范围不清、地界没有标志引起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双方协商后,应签订权属地界协议书。争议双方当事人应当提请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备案。
如果当事人协商不成,应申请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调解。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调解时应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调解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调解时需要全面了解事实,准确判断是非,并明确责任。
调解人员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耐心的说服工作,讲明各方的利害关系。
调解时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具有原则性,但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更好地解决纠纷。
调解人员还应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以便更好地推进解决纠纷的工作。
人民政府处理即所谓的行政处理。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乡级人民政府处理的土地纠纷主要是因为主体一方或双方为个人的土地权属争议,争议范围不大,数量少,情节不太复杂。为了及时解决土地纠纷,方便群众,这类纠纷宜由乡级人民政府处理。然而,对于情节复杂、影响较大的权属争议,处理后需要进行登记和发证,由乡级人民政府无权处理,因此应由县级人民政府处理为宜。但是乡级人民政府可以承担受理的职责。
诉讼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任何单位或个人的土地利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都有权请求国家运用法律来加以保障。土地纠纷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形式的诉讼来解决: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