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1-28
经济适用房是指以微利价出售给中低收入家庭的商品房,具有社会保障性质。而集资房是一种建房方式,改变了住房建设由国家和单位统包的制度,实行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集资房的产权根据出资比例确定,全额出资的个人拥有全部产权,部分出资的个人拥有部分产权。
1999年5月1日,建设部颁布施行了《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暂行办法》,将集资房纳入经济适用住房范畴。然而,由于在建设初期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购买集资房可能面临一些困扰。部分建房单位在未取得土地出让合同和政府批准手续之前,擅自向个人筹集建房资金。还有些单位擅自扩大集资范围和建房规模,导致房屋建成后长时间内没有产权证或无法办理产权证。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出资人的利益。少数单位借集资建房之名,实际上变相进行商品房开发,以此牟取暴利。
由于集资房筹集的资金有限,建房单位为节省开支,可能会降低建筑质量,使得房屋难以保证质量。此外,集资房数量较少,往往无法形成规模,导致自有配套设施不足,社区文化建设和物业管理也无法规范。这些因素都导致集资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根据《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严禁任何单位借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搞实物分配或商品房开发。此外,根据第十六条的规定,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对其开发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工程质量负最终责任,应向购房者出具《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并承担保修责任。
因此,在购买集资房时,购房者应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手续,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