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依据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6-08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听到一些事情,比如,我托付物品让朋友保管,但是当我不在的时候,朋友却把我这件东西卖给了第三者。那么这个案例应该怎么处理呢?有什么法律依据呢?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来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善意取得制度的定义和特征
善意取得制度的定义
善意取得制度是指无权处分人将其财产有偿转让给第三人,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财产时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将依法即时取得对该财产的所有权。
善意取得制度的特征
- 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
- 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间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 民事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社会关系。
这一制度是近代以来日耳曼法“以手护手”制度设计为基础,又吸纳了罗马法上取得实效制度中的善意要件,从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和效力
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
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包括标的物、让与人、受让人和“取得行为”四个方面。
善意取得制度的效力
善意取得制度的效力是受让人取得动产所有权。
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
关于善意取得存在的理论基础,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包括取得时效说、权利外形说、法律赋权说和占有效力说。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法律上承认占有公信力的逻辑结果,即赞成权利外形说。
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依据
善意取得是指转让人在对物的权利存在瑕疵的情况下,受让人有合理的依据认为其拥有处分权而有偿取得该物,法律保护受让人取得的权利,可以合法地占有该物。该物须为动产。
善意取得制度的意义和应用范围
善意取得制度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法律制度。在广泛的商品交换中,从事交换的当事人往往并不知道对方是否有权处分财产,也很难对市场出售的商品逐一调查。如果受让人善意取得财产后,根据转让人的无权处分行为而使交易无效,并让受让人返还财产,则不仅要推翻已经形成的财产关系,而且使当事人在从事交易活动时,随时担心买到的商品有可能要退还,这样就会造成当事人在交易时的不安全感,也不利于商品交换秩序的稳定。因此,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和应用范围对于保护交易安全和维护商品交换秩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