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5-02-18
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应该熟悉并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他们应该加强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质量管理,堵塞漏洞,以有效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医疗质量与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必须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并对影响医疗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控。
病历是疾病诊治经过的原始记录,是进行医学研究的资料,也是判断医务人员是否履行职责的法定证据。它不仅涉及到医学技术问题,还涉及到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赔偿问题。因此,提高病历和医疗文书的质量,并加强管理,对于认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民事法律责任至关重要。
近年来,医疗纠纷投诉中的非医疗因素安全问题占有一定比例。例如,患者在院外出现意外,患者在医院内发生摔伤、烫伤、自杀,精神病人在院内伤人或外逃伤人等。根据国家法律,医院虽然对患者没有监护责任,但仍然应承担监管责任。因此,重视和防止非医疗因素引发的意外情况发生,是对医院管理者提出的新要求。
医疗纠纷是指对于一个医疗后果,医生和患者之间发生了认知上的差别,从而导致纠纷的产生。自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以来,医疗纠纷的数量和性质都呈现出恶化的趋势,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医生被打、被杀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患者向医院索赔额也大幅增加,这引起了医疗单位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医学界尚未形成完整的防范理论。医疗纠纷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患者对自己的权益有了更高的认识,而临床医生的维权意识相对较弱。
由以前的公费医疗变为现在的自费看病,直接与患者的切身利益挂钩。
医生、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态度对患者的满意度有着重要影响。
医疗技术的高低与医疗纠纷的发生密切相关。
医院的管理能力对医疗纠纷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
患者和家属对医院和医生的期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期望,就容易引发纠纷。
医生和家属对病情的认知和处理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延误治疗。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关系遭到严重破坏,容易导致纠纷的发生。
根据《执业医师法》第21条和第22条的规定,医生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应履行相应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