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6
医疗事故频繁发生,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必然伴随着纠纷,而纠纷会导致双方关系的恶化和不断的争吵。要解决这些医疗纠纷争议,最好的方法就是寻求法律的帮助。那么,医疗事故争议在什么时间内应向法院提起诉讼呢?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对自己权益予以保护的权利。法律对于诉讼时效的规定属于强制性规定。原告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内向法院提起诉讼,否则原告的胜诉权将消失。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而根据《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以下情况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根据具体情况,法律规定了两种诉讼时效期间,即1年和2年。
医疗纠纷的种类较多,涉及的法律关系也较为复杂。因此,权利人可以从医疗侵权纠纷和合同违约纠纷两个不同的角度选择诉讼案由。选择的角度不同,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也不同。对于医疗侵权纠纷,适用1年的诉讼时效;而对于合同违约纠纷,适用2年的诉讼时效。如果患者与医院发生纠纷后希望追究医院的侵权责任,适用特殊诉讼时效期间,即1年;如果将医疗纠纷视为一种医疗合同纠纷,则适用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即2年。然而,在一般情况下,人民法院受理医疗纠纷案件时,大多以医疗侵权纠纷为准。因此,作为患者及其家属,在发生医疗纠纷后,一定要注意诉讼时效的规定,这不仅有利于证据的收集,还可以避免因超过诉讼时效而丧失胜诉的权利。
发生医疗纠纷——向医疗机构投诉——复印封存病历——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不服)申请再次鉴定——卫生行政区部门作出处理决定——(不服)行政复议
发生医疗纠纷——向医疗机构投诉——复印封存病历——提起诉讼——第一次开庭(质证病历)——委托医疗事故鉴定——(不服)申请再次鉴定——司法鉴定——再次开庭——判决——(不服)上诉
医患共同向市医鉴会提起(或委托鉴定)——受理——交费——提交陈述书等材料——查看专家名录——选出需回避的专家——专家随机编号——抽号——组成专家鉴定组——患医各陈述15分钟——退庭——专家讨论——出具医鉴结论报告——(不服)向省医鉴会提起再次鉴定。